天天看點

南縣實幼教育集團:“廁所文化”成另樣風景

科教新報·新湖南用戶端(通訊員 郭婷)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一直以來,抓好幼兒期的德育教育是南縣實驗幼稚園教育集團的重要抓手。幼兒年齡小,行為習慣很難一時養成,需要潛移默化地将德育滲透到一日活動中的每個環節。為此,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該園以“廁所文化”為切入點,倡導教師培養幼兒良好衛生習慣。

南縣實幼教育集團:“廁所文化”成另樣風景

“廁所作為幼兒每日‘打卡’主陣地,往往是日常教學中容易忽視的教育環節。正因如此,随着時間遷移,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漸漸‘暴露’了。”二幼班主任何雲瓊說。在班級,何支瓊每天對幼兒進行行為習慣和禮儀教育的正常培養,但這種語言的說教效果不明顯,還是會有孩子出現憋尿、飯前飯後不主動洗手等現象。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複訓練。于是她結合孩子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在廁所專門開辟了“模仿秀”小天地,将如廁、洗手的流程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在牆面上,孩子可以直覺地跟着圖畫說一說、做一做,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真正實作環境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走進班級,能感受到衛生間的布置頗費心思,教師利用紙盒、麻繩等變廢為寶的資源制作成富有教育價值的圖畫,更透出環保理念。如趣稚可愛的青蛙“跳”在潔白的牆面上,提示孩子有序排隊;生動活潑的卡通形象設計“臭臭大奧秘”,提示孩子正确如廁;仿真的抽紙粘貼在牆上,提示孩子節約用紙;每個廁所裡還放了幾盆綠色植物,牆上懸挂的拖把上貼着分類标簽,展現了6S精細化管理。在幼稚園裡,無論走進哪個班級,看到的都是這樣的怡人情景,成為校園裡最美的一道“風景線”,這樣的創意吸引了不少孩子。

家長和老師都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行為規範、衛生習慣等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兩個好朋友手碰手,你背背我,我背背你,來了一隻小螃蟹,舉起兩隻大鉗子,我跟它點點頭,它跟我握握手。”這是一首《洗手歌》,在遊戲、午餐、如廁後,孩子們紛紛主動排隊看着牆上的圖檔哼着兒歌按七步洗手法洗手,幼兒樂學、易學、易記,效果顯著。班級教師因地制宜,這種“環境育人”地教育舉措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有效途徑之一,一個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廁所”不僅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很多歡樂,更有助于良好行為習慣及環保意識的養成。

“多年來,幼稚園一直緻力于積極探索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之路,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習得知識、養成規律。同時,通過打造‘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讓家長充分感受孩子的變化,配合園所共同助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南縣實幼教育集團教務園長張意芳說。書香浸潤童年,禮儀陪伴成長。幼稚園從2009年引入品格禮儀教育以來,一直将孩子的禮儀教育放在一個重要位置,潛移默化地通過營造“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禮儀文化根植于幼兒心中。

南縣實幼教育集團:“廁所文化”成另樣風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