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院有力量,青年有擔當|一路開挂的産科名醫,始終對生命心懷敬畏

本報記者 張冰清 通訊員 孫美燕 魏安東

剛當醫生時,她的小目标是:多做一台手術,多攻克一個手術難點;如今身為産科名醫,她的大目标是:多保全一個子宮,多拯救一條生命,并為産科醫學事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浙大婦院産一科主任兼産科門診主任梁朝霞,是醫院自主培養的第一位産科學博士。目前,她已身兼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多重重要身份。然而在漫漫醫路中,她總是一如最初,始終心懷一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醫院有力量,青年有擔當|一路開挂的産科名醫,始終對生命心懷敬畏

産房的病情瞬息萬變

她随時做好應對準備

梁朝霞碩士階段的專攻方向是婦科惡性良性腫瘤學。作為一個小醫生,她當時沒有太多上手術台練手的機會,隻能晚上、周末盡量多留在醫院,見縫插針地抓手術機會練習。她很快攻下了大部分的婦科手術,也用盡量短的時間掌握了困難子宮切除等婦科進階别手術。

到了博士階段,她卻另辟蹊徑選擇了産科學方向,師從産科名家陳丹青教授。“孕産婦和胎兒的病情更加複雜和瞬息萬變,這不僅需要醫生具備紮實的産科學、豐富的内科學知識,還需要醫生能随機應變、當機立斷,對危急重症的搶救能力要求更是特别高,我喜歡做這種有挑戰性的工作。”

産後大出血是産科最常見、兇險的并發症,醫生要快速反應、迅速判斷,果斷采取合理措施拯救産婦生命,盡可能保留子宮。

醫院有力量,青年有擔當|一路開挂的産科名醫,始終對生命心懷敬畏

梁朝霞多次碰到産婦大出血幾近休克,命懸一線,看似切除子宮是唯一的辦法。但她總是仔細觀察、謹慎評估、權衡利弊,隻要認為還有一絲的機會,哪怕承擔風險也要盡力保全子宮。因為她始終認為産婦大多年紀輕輕,失去子宮會給她們帶來無比沉重的打擊。

于是,她一次次放棄了看似更為穩妥的子宮切除方案,嘗試用填塞、捆綁縫合等搶救措施,最終讓危重産婦化險為夷,子宮也保全了下來。

有時候十幾個小時的搶救後,她經常累得雙腿都在打顫,但産婦平安後發自内心的愉悅沖淡了所有疲勞,“保全了一個子宮、拯救了一條生命的成就感,是什麼名利回報都無法比拟的。”

為攻克産科疑難重症

從未停下前進的步伐

最近,梁朝霞又完成了一例進階别、極困難的産科手術——剖宮産同時剔除巨大且多發子宮肌瘤。小敏(化名)多年不孕準備做試管嬰兒時,驚喜地發現自己懷孕了,但她有十多年的多發性子宮肌瘤病史,最大的兩個竟已接近10厘米大小。考慮到她38歲的初産年齡和多年不孕史,以及強烈的妊娠意願,梁朝霞囑她務必定期産檢、嚴密随訪。

堅持到孕37周+後,小敏頻繁宮縮,梁朝霞及時将其收治入院,因肌瘤生長部位阻礙産道決定行剖宮産終止妊娠。手術很順利,一個評分滿分的健康女嬰降生,兩個10CM以上的子宮肌瘤一并被完整地剔除,術中僅出血300ml,術後4天就順利出院,和普通剖宮産手術幾無差别,這是小敏當初完全不敢設想的完滿結局。

梁朝霞還多次完成第四次、第五次疤痕子宮手術,平産後會陰Ⅳ裂傷修複等高難度手術。平時經常有孕婦在手術間對梁朝霞說:“梁主任,我就‘交給’你了!”這是她們對梁朝霞最大的信任。

梁朝霞的科研、教學工作同樣開展得有聲有色。晉升主任醫師後她曾前往美國做博士後研究,靜心專攻科研近兩年并取得不俗業績,回國後順利晉升浙江大學醫學院婦産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并多次主持國家、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科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她先後獲評浙大婦院劉天香獎、浙大醫學院臨床拔尖青年人才(A類)、浙江省衛生高層次創新人才等。

她熱愛教學,現在不僅在浙大醫學院任教、兼大學生班主任、帶碩博研究所學生,還在浙大求是學院藍田學園和楊衛院士等6位教授一起開設了名師工作室。

醫院有力量,青年有擔當|一路開挂的産科名醫,始終對生命心懷敬畏

她最大的心願是:借助浙大婦院強大的産科臨床團隊和科研平台,勇敢迎接挑戰,持續提升自我,争取在醫學之路上繼續“開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