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医院有力量,青年有担当|一路开挂的产科名医,始终对生命心怀敬畏

本报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孙美燕 魏安东

刚当医生时,她的小目标是:多做一台手术,多攻克一个手术难点;如今身为产科名医,她的大目标是:多保全一个子宫,多拯救一条生命,并为产科医学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浙大妇院产一科主任兼产科门诊主任梁朝霞,是医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产科学博士。目前,她已身兼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多重重要身份。然而在漫漫医路中,她总是一如最初,始终心怀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医院有力量,青年有担当|一路开挂的产科名医,始终对生命心怀敬畏

产房的病情瞬息万变

她随时做好应对准备

梁朝霞硕士阶段的专攻方向是妇科肿瘤学。作为一个小医生,她当时没有太多上手术台练手的机会,只能晚上、周末尽量多留在医院,见缝插针地抓手术机会练习。她很快攻下了大部分的妇科手术,也用尽量短的时间掌握了困难子宫切除等妇科高级别手术。

到了博士阶段,她却另辟蹊径选择了产科学方向,师从产科名家陈丹青教授。“孕产妇和胎儿的病情更加复杂和瞬息万变,这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产科学、丰富的内科学知识,还需要医生能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要求更是特别高,我喜欢做这种有挑战性的工作。”

产后大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凶险的并发症,医生要快速反应、迅速判断,果断采取合理措施拯救产妇生命,尽可能保留子宫。

医院有力量,青年有担当|一路开挂的产科名医,始终对生命心怀敬畏

梁朝霞多次碰到产妇大出血几近休克,命悬一线,看似切除子宫是唯一的办法。但她总是仔细观察、谨慎评估、权衡利弊,只要认为还有一丝的机会,哪怕承担风险也要尽力保全子宫。因为她始终认为产妇大多年纪轻轻,失去子宫会给她们带来无比沉重的打击。

于是,她一次次放弃了看似更为稳妥的子宫切除方案,尝试用填塞、捆绑缝合等抢救措施,最终让危重产妇化险为夷,子宫也保全了下来。

有时候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后,她经常累得双腿都在打颤,但产妇平安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冲淡了所有疲劳,“保全了一个子宫、拯救了一条生命的成就感,是什么名利回报都无法比拟的。”

为攻克产科疑难重症

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

最近,梁朝霞又完成了一例高级别、极困难的产科手术——剖宫产同时剔除巨大且多发子宫肌瘤。小敏(化名)多年不孕准备做试管婴儿时,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有十多年的多发性子宫肌瘤病史,最大的两个竟已接近10厘米大小。考虑到她38岁的初产年龄和多年不孕史,以及强烈的妊娠意愿,梁朝霞嘱她务必定期产检、严密随访。

坚持到孕37周+后,小敏频繁宫缩,梁朝霞及时将其收治入院,因肌瘤生长部位阻碍产道决定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手术很顺利,一个评分满分的健康女婴降生,两个10CM以上的子宫肌瘤一并被完整地剔除,术中仅出血300ml,术后4天就顺利出院,和普通剖宫产手术几无差别,这是小敏当初完全不敢设想的完满结局。

梁朝霞还多次完成第四次、第五次疤痕子宫手术,平产后会阴Ⅳ裂伤修复等高难度手术。平时经常有孕妇在手术间对梁朝霞说:“梁主任,我就‘交给’你了!”这是她们对梁朝霞最大的信任。

梁朝霞的科研、教学工作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晋升主任医师后她曾前往美国做博士后研究,静心专攻科研近两年并取得不俗业绩,回国后顺利晋升浙江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多次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她先后获评浙大妇院刘天香奖、浙大医学院临床拔尖青年人才(A类)、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等。

她热爱教学,现在不仅在浙大医学院任教、兼本科生班主任、带硕博研究生,还在浙大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和杨卫院士等6位教授一起开设了名师工作室。

医院有力量,青年有担当|一路开挂的产科名医,始终对生命心怀敬畏

她最大的心愿是:借助浙大妇院强大的产科临床团队和科研平台,勇敢迎接挑战,持续提升自我,争取在医学之路上继续“开挂”。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