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飲食烹饪哲學

文|孫曉明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飲食烹饪哲學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據說蘇轼在常州居住時,酷愛吃河豚,當地有個鄉紳仰慕蘇轼,常常請蘇轼吃河豚,一次吃得得意,蘇轼大呼“也值一死”,可見蘇轼是大性情家、大美食家,“人間有味是清歡”,他既吃得山珍野味,也吃得粗茶淡飯。

宋朝的飲食業異常繁榮,文人學者對飲食的著述也很龐雜,大緻可分為食經、茶學和酒學三大類。而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從中脫穎而出,不僅是菜單,還有掌故;既有樸素的飲食美學,又有清雅脫俗的詩詞,還有各種食療養生。唐朝以前,中國人喜歡肉食,蔬菜是佐菜,或叫配菜。到了宋代,蔬菜終于以素菜的名目出現,《山家清供》分為兩卷,一共寫了104道菜,“山家”即山野人家,“清供”即清淡簡雅的食物,其中涉及蘇東坡的就有12道菜,有淵源掌故,也有詩詞句涉及。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飲食烹饪哲學

“碧筒酒”也叫荷葉酒,用荷葉柄當做吸管喝酒,因這根純天然的吸管是碧綠色的,故稱“碧筒酒”。這源于蘇東坡《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四首》中第三首:“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元豐二年(1079)的夏天,蘇東坡在湖州當太守,有一天和朋友到苕溪遊玩,到處是荷花盛開,湖上泛舟一直到夜間,月光皎潔,大家不免寫詩助興。蘇東坡想起弟弟蘇轍,又感歎朝中權力鬥争的複雜,有了隐逸的念頭,才有了上述詩句。

再說“骊塘羹”,就是蘿蔔青菜湯,和東坡羹的做法相似,蘇東坡的《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一詩中說:“我昔在田間,寒疱有珍烹。常支折腳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中有蘆菔根,尚含曉露清。物語貴公子,從渠嗜膻腥。”蘇東坡在詩的前半部分說,他早年經常支起一個折腳鼎,用蔓菁、蘿蔔做東坡羹吃。後來人到中年,失掉了這個味道,想起來恍如隔世。誰曾想南嶽狄長勞親自做了東坡羹,裡面的白蘿蔔還沾着清晨露水呢。千萬不要告訴那些富貴公子哥,那些人隻知道大魚大肉。蘇東坡很喜歡吃白蘿蔔、白菜,這些看似普通的時蔬在平常中孕育着最樸素的美。

“傍林鮮”即煨竹筍。在春末夏初,林中的竹筍長得正好,人們就在竹筍旁邊掃起竹葉點火,煨熟竹筍,是以叫“傍林鮮”。文同做臨川太守時,有一天中午正和家人吃煨筍,忽然收到蘇東坡的書信,信中附了一首詩:“相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文同看到這裡,笑得把米飯噴了一桌子。文同是北宋梓州梓潼郡人,擅長詩書畫,深受北宋文學家司馬光贊許,和蘇轼是表兄弟,兩人關系特好。據考證,原詩是蘇轼的《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筼筜》:“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相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胃中”一句,可能是《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在引用時進行了修改,我們現在已不得而知。蘇轼打诨取笑文同吃了很多竹筍,文同正好吃着煨竹筍,是以正當其時笑噴了,這是多麼接地氣的生活場景啊。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飲食烹饪哲學

林洪認為,筍貴在鮮美甘甜,不必和肉一塊吃,否則敗壞了君子的口味,并引用了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中“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的詩句,來說明吃筍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大嚼”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曹丕的《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意思是不顧一切狂吃。“揚州鶴”源自一個古代傳說,代指十全十美的事物。相傳古時有幾個人聚在一起,各自訴說自己的願望:一個說願做揚州刺史;一個說想當萬貫富翁;一個說願騎仙鶴遊天做仙;最後一個說願意腰纏萬貫,騎鶴上揚州。最後這個人同時擁有了前三個人的願望,後來人們用“揚州鶴”比喻完美的事物。

“元修菜”就是豌豆苗。蘇東坡給故人巢元修寫了《元修菜》一詩,林洪讀到其中“豆莢圓而小,槐芽細而豐”一句,想弄明白這菜到底是什麼,也曾多次向老菜農詢問,結果沒人知道。一次,永嘉鄭文幹從蜀地回來,林洪向他請教,才知道蘇轼所說的就是蠶豆,也叫豌豆,四川人叫作巢菜。豆苗嫩時,采來做菜。蘇轼詩中所說“點酒下鹽豉,縷橙芼姜蔥”,講的正是烹調的方法。

“玉糁羹”就是用米粉和蘿蔔熬成的粥,這道菜與蘇轼和蘇轍兩兄弟有關。有天晚上,兩兄弟一起喝酒,酒酣耳熱之際,把蘿蔔搗爛用水煮,不放其他佐料,隻将白米研碎做成粥,蘇轼發現特别好吃,于是這道玉糁羹就誕生了。不過雖然叫玉糁羹,也可用其他食材代替蘿蔔,譬如芋頭,這是蘇轼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絕。天上酥酏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詩雲:“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鲙,輕比東坡玉米羹。”

《山家清供》:舌尖上的宋代,感受飲食烹饪哲學

在衆多素菜中,蘇轼很喜歡吃豆腐,認為吃豆腐對身體大有益處。他在黃州做官時,經常親自做豆腐招待客人,朋友們高興地稱之為東坡豆腐。蘇東坡《蜜酒歌》:“脯青苔,炙青莆,爛蒸鵝鴨乃匏壺。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其中煮豆作乳脂為酥描繪的正是制作水豆腐的情形。林語堂說:“蘇東坡自己善于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頗為高興。”譬如,林語堂介紹東坡魚的做法:“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抹上點鹽,裡面塞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裡,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姜,再澆上一點鹹蘿蔔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趁熱端上桌子吃。”

以東坡命名的菜,除了東坡魚、東坡豆腐之外,還有東坡肉、東坡羹、東坡肘子、東坡餅。蘇東坡被貶官黃州,吃不起羊肉,當時豬肉沒人吃,于是他發明了“東坡肉”的吃法。他在《食豬肉》一詩中說:“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是真正的美食家,他對食物的喜好所折射出來的是他對人生的态度,足以流傳千古,惠及當代和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