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業務賠錢,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規模太小;而新勢力們如果量上不去,也别想盈利。

作者丨黃耀鵬

編輯丨田草

出品丨汽車人傳媒

3月份是車企“财報月”,大多數上市車企,都會在這個月釋出上一年度業績。

日企因為2021财年周期為2021年4月1日-2022年3月31日,是以日企2021年财報要在5月份之後釋出。在本文中,《汽車人》将日企2021年第一季度資料與後三個季度相加,拼成自然年,友善橫向比較。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俄烏戰争爆發于2022年2月,是以對2021财年沒有影響。而2021年晶片缺貨、原材料漲價、疫情反複,以及新勢力日益咄咄逼人、傳統車企轉型壓力加大,多種負面因素疊加,輿論曾經一度以為2021财報,将普遍慘淡。

3月中下旬各家财報一番猛烈轟炸,才發現結果和預測大相徑庭。所有跨國一線車企,無一例外财務都大為好轉,幾乎全部盈利。哪怕銷量比2020年降了兩位數,利潤照樣是上漲的。

1

老業務養新業務

營收增長超過兩位數的車企有:大衆汽車(2747億美元,增長12.3%)、豐田(2623.6億美元,增長16.3%)、斯特蘭蒂斯(1672億美元,增長14.0%)、寶馬(1221億美元,增長12.4%)、現代汽車(943.5億美元,增長13.1%)、日産(737.3億美元,增長13.1%)、起亞(560.5億美元,增長18.1%)、特斯拉(538.23億美元,增長71%)、法拉利(46.9億美元,增長23.4%)。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營收增長個位數的車企有:通用汽車、奔馳、本田、雷諾、沃爾沃、福特。

上述所有車企,利潤增長全都在10%以上。其中,利潤增長超過三位數的車企有:奔馳(340%)、福特(300%)、特斯拉(227%)、寶馬(207%)、現代汽車(178.9%)、起亞(145%)、沃爾沃(138%)、本田(100.5%)。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與此同時,利潤率超過10%的車企有:法拉利(25.2%)、奔馳(12.7%)、寶馬(12.1%)、特斯拉(12.1%)、斯特蘭蒂斯(11.8%)、通用汽車(11.3%)、豐田(10.4%)。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2021财年,雖然主機廠紛紛嚷嚷着被迫減産、停産,但這更像對供應商施加壓力。它們遇到了空前好年景,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對于利潤增長,大多數财報千篇一律地寫到:成本削減、效率提升等。

實際上,主機廠們也由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們驚喜地發現,大幅削減“丐版”車型,集中在高利潤車型,提升售價、大搞預售制,利用供應短缺(如果不是刻意營造短缺資訊的話),授意門店肆無忌憚地加價,可以快捷地提升利潤率。

但同時,對于電動車業務,以上車企除了特斯拉,一律隻交代銷量,誇耀銷量增速,絕口不提電動業務的收益。按照GAAP會計原則,除了福特這種明确将傳統業務和新能源整車業務分拆的公司,不單獨計算新能源業務闆塊的收益,也是可以的。

顯然,一線車企的電動車業務都是虧的,賣一輛賠一輛。對于傳統車企而言,目前就是用老業務養活新業務。

2

新能源賺錢難

如果考察隻有新能源産品的新勢力,就會發現,除了特斯拉,多數在賠錢,個别小賺當赢。

“蔚小理”的2021财年銷量,都超過9萬輛。“蔚小理”的營收分别為361億元、210億元、270億元,而淨虧損分别為40億元、48.6億元、3.2億元。所幸的是,三家現金儲備都在500億元上下,短期内生存無虞。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而剛剛停掉燃油車業務的比亞迪,2021年燃油車銷量14萬輛、新能源車銷量(包含DM車型)60萬輛;營收高達2161億元,同比上漲38%;淨利潤僅有40億元,同比下降34%,利潤率隻有1.8%;歸母利潤隻有12.55億元,同比下跌57.5%。

比亞迪的解釋是花錢太多,研發支出、銷售支出和資本支出都在增長。事實也的确如此,2021年比亞迪研發費用106.3億元,同比增長24%;銷售費用60.8億元,同比增長20.3%;而管理費用為57.1億元,同比增長32%,據說是職工薪酬增加所緻。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比亞迪沒講,就是2021年“非經常性損益”增加5.1億元,這是補貼退坡所緻。即便如此,2021年補貼也接近60億元。如果沒有補貼,比亞迪會巨虧。

比亞迪研發絕對值雖高,但占據營收不足5%;而“蔚小理”都在10%以上,其中小鵬汽車高達19.6%。不過,與其說“蔚小理”研發高,不如說營收太低,攤薄能力低,導緻不賺錢。

3

成熟的标準

比亞迪賣了60萬新能源車,利潤率卻如此可憐,是什麼原因?

在解讀之前,我們先看唯一利潤率超過10%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特斯拉毛利率26.5%,淨利潤14%,已經和前述一線車企的利潤率拉齊。從資料上看,特斯拉是唯一能将新能源利潤做到和燃油車一樣的水準。

這說明,無論比亞迪,還是“蔚小理”,都處于新能源業務的早期階段(雖然它們彼此間有差異),而特斯拉的新能源業務已經相對成熟。

什麼叫業務成熟?很簡單,産品成熟、供應鍊成熟、商業路徑成熟。

現在特斯拉主力産品就倆,Model 3、Model Y。2021年,特斯拉産銷93萬輛,Model 3及Model Y共生産906032輛,比2020年幾乎翻倍;Model S及Model X共生産24390輛,傳遞24980輛,平均每月不過2000輛,占比總銷量2.6%,不算走量。

Model 3和Model Y是同平台的,現在的特斯拉就指着一個平台生存。同平台上誕生的産品越多,邊際成本越低。平台的研發和固定資産成本,在每一輛車上的攤銷越少,單車的成本越低。而且同時帶動物料、生産流程、人力教育訓練的簡化,也能削減成本。

2015年的時候,特斯拉全球銷量隻有5萬輛出頭,全靠昂貴的Model S和Model X撐着。特斯拉也被投資者質問為啥年年賠錢,還替特斯拉找了個理由,說是50%的營收都給電池供應商了,也就是松下。雙方合資的超級工廠營運成本,吃掉了所有利潤。

但根由則是特斯拉必須依靠這5萬輛車,攤銷它所有的研發和固定資産成本,包含不斷抱怨的松下(超級工廠)。而當時尚未傳遞的、更便宜的Model 3及Model Y,就算單輛車,攤銷成本也比Model S和Model X少,這是為啥?

答案是解決了供應鍊的成本問題。特斯拉跑到中國來,電池先後做出一供、二供、三供,松下壓根沒跟來。原因是松下在電池成本上做不過國内供應商,這裡包括LG在中國的産能。而其它供應商也是如此,特斯拉基本都換成國産供應商。再加上土地、資金,一下子就把生産成本拉下來。

商業路徑不用多談,車子賣到這個份兒上,商超展示+直銷+自建公有樁的路子,特斯拉不是第一個做的,但是第一個将其發揚光大并堅持到底的廠商。

【汽車人】新能源不賺錢?不成熟的代價

而比亞迪的新能源産量也達到60萬輛,為啥攤銷能力看上去比特斯拉弱?這裡面存在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有利的是,比亞迪自己就是自己的電池供應商。自己掌握供應鍊,這強化了其控制成本的能力,也能保障供應。

但代價是它必須承擔電池生産線的建設成本,是以弗迪電池謀求電池外銷,而不是僅僅維系母公司一個大客戶。這就是産量上去後,必須想辦法更多攤銷電池産線的成本。

不利的是,比亞迪的車子賣不上價。比亞迪的産品單價無疑在往上走(2021年平均單價約為15.8萬元),但是和特斯拉30萬元以上的價格還有一倍差距。

我們不能忘記,2021年大賺特賺的一線廠商,正是借機強化利潤豐厚的高端産品,放棄低端,得到的是“銷量跌但是利潤大增”。

在已經具備的規模基礎上,高端車型比低端車型具有更強的盈利能力,雖然貌似廢話,但規模和單價的平衡,在2021年的外力作用下,第一次普遍被拿捏了。

而且,相比特斯拉,比亞迪的産品線太多太亂了。比亞迪認識到這一點,試圖精簡為海洋、王朝系列,也停掉了不怎麼賺錢的燃油車,但是技術平台和車型仍然太複雜。這導緻了生産流程的複雜和生産控制相關成本居高不下。

比亞迪也在擴張規模,據說有信心在2022年實作150萬輛銷量,這裡面基本都是新能源車了。如果實作的話,攤銷肯定大幅降低。

如果按照“成熟标準”,短期内,比亞迪比“蔚小理”更具盈利能力。

“蔚小理”最大的問題,并非研發投入過高(占比确實高,而且相對量很難繼續壘高了),而是必須擴産擴銷。繃着高端,量走不起來,是沒有出路的。

從這一角度看,财務相對嚴峻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其實更接近盈利。而蔚來則受困于品牌形象,不想下調價格和開發低端産品(20萬元以下)。

從這一角度出發,傳統車企的新能源業務賠錢,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規模太小。

如果量上不去,就别想盈利了,法拉利的路線學不了,畢竟市場對超跑品牌的容納能力太有限了。這就是新勢力尚未成熟的一面。

新勢力們應該不遺餘力地擴張規模,量上去了,比虛頭巴腦的品牌形象要重要的多。沒準兒,反而更有利于品牌形象。

2022年如果有新的新能源盈利者,必定遵循“成熟标準”。

這樣看上去,新能源市場滲透率繼續往上走,達到30%一線,會出現一批借助新能源盈利的車企。如果傳統車企新能源車量上得更快(譬如大衆汽車),則比新勢力更有希望借此盈利。

【版權聲明】

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