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作家柳青曾說:

“每個人的精神上都有幾根感情的支柱對父母的、對信仰的、對理想的、對知友和愛情的。無論哪一根斷了,都要心痛的。”

我們人生中的第一根感情支柱都是父母給的,支撐在我們心底,伴随我們一生。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01幫父母買一套舒适的小房子

當我們人到中年,父母也已年邁。人老了,還是願意自己住,一方面,不願意給兒女添麻煩。另一方面,自己住,自在。

主持人窦文濤在《圓桌派》中講過自己的父親,他說,有次,父親到他家住了一段時間。

那段時間,父親一直堅持自己手洗衣服。他就讓父親不要洗了,說要把父親的衣服和自己的衣服,一起放到洗衣機裡洗就行了。可父親怎麼也不願意。最終,父親說:“我知道,你們嫌我們老年人身上有味!”

窦文濤說父親的這句話,讓他心裡咯噔一下,很受觸動。

有人讨論過老年人的自尊問題,我們常說“老小孩”,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與父母的關系互換了,我們越來也強大,父母越來也弱小。我們越來越理直氣壯,父母在我們面前越來越不敢說話了。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不得不承認代溝的存在,求同存異,就讓空間來解決吧。幫父母買一套舒适的小房子,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可能很多子女認為父母老了,不在自己身邊,自己不放心,認為和父母同住,才能好好孝順父母,但請尊重他們自己的選擇吧。

我在高中時代有幸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師,她那時已經五十多歲了,是國家特級教師。有次,講到父母,老師很感慨,眼泛淚花地說:“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讓我媽媽住上有暖氣的房子。”

年少的我,很不解,心想:“為什麼做不到呢?老師這麼厲害了,這麼一點小事怎麼可能做不到?讓自己遺憾呢!”

如今,35歲的我,早已知道了答案。

是以,我就想:再苦再難,也要幫父母買一套有暖氣的房子。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02常帶父母體檢

人老了,最大的痛苦來自于病痛。

作為子女,可以不用給父母買多少好吃的、好用的,但要有心常帶父母去體檢。

就像神醫扁鵲的故事:

扁鵲曾經跟一個國王讨論醫術,扁鵲還有兩個哥哥,也都是大夫,國王就問扁鵲,你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高明?扁鵲說是大哥。

國王說:“你大哥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什麼名聲。”扁鵲說:“我大哥治病的醫術很高,他看到您,您還沒有發病、還沒有症狀的時候,他就能讓您的病不發作。您還沒有病的時候,他就能預防您生病。”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那二哥呢?”國王又問。扁鵲說:“我二哥醫術比我高明,大哥第一,二哥第二。您剛剛有病,還是小病的時候,還沒有演變成大病,二哥他就把您的小病治好了。是以世間的人,都以為大哥不會治病,二哥比大哥強,能治點小病。其實,我大哥是最高明的——治于未病。你還沒有病的時候,就不準你生病,最高明了。”

扁鵲又說:“最不行的是我,我是您這個病已經很明顯了,我才給您治。”

現在的醫療條件,能讓我們幫父母在病還沒有發作起來的時候,就發現,先治愈,減少父母的疼痛,延長父母的生命,多好。

03每周打一個電話

那年,春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到了多少老人的心坎裡啊!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如今,“常回家看看”早已入法。但哪個父母會抱怨不經常回家的孩子違法呢?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别裁》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貧家無孝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的善事,以孝順為最善。一個人有沒有做到孝順,要看他内心是不是想孝順,而不是看他怎麼做的。如果非要讓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窮得揭不開鍋的人家就沒有孝子了。

“原心不原迹”啊,即便再忙,真的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每周給父母打一個電話總還是能夠做到的!

有多少老人想念孩子,卻連一個電話也不敢輕易給孩子打,怕打過去孩子正忙着,不友善接,打擾到孩子。

人到中年,再苦再難,也要為父母做這3件事,别留遺憾

又有多少老人接到子女的電話,高興得像個孩子。即便很多老人和孩子之間可聊的話題已經少得可憐,但聽聽孩子的聲音,心裡就覺得暖暖的。

曉角心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啊!

誰年輕時沒和父母争吵過呢?人的獨立就是從挑戰父母開始的啊!無論年輕時和父母有過怎樣的争吵,人到中年,都要好好珍惜父母健在的時光,幫父母買一套舒适的小房子,常帶父母體檢,每周給父母打一個電話,盡孝不用多麼的感天動地,心裡有父母,盡心就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