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閨中思婦,搗衣除了為夫,還另有原因

「人生每個邊上,都有風景美麗。」

◆◆ ◆

圖文原創:人生邊邊

歡迎轉載,謝絕抄襲

01

思婦

閨中思婦的心,最是悠長。

現代人可能很難體會古人的思念之情,科技發展一日千裡,今人想念某一個人,可以随時視訊,甚至用最快的方式奔赴現場,但對于古人而言,這些都不可能。

他們能做的,隻有思念。

漫長而又漫長的思念。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浸泡在對某個人的深深思念中。

賀鑄《搗練子》,其主題正是閨中思婦:

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裡,戍人猶在玉關西。

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02

猶在

甘肅敦煌附近,有一關,名曰玉門關。

綠遍江南岸的春風,綠不過玉門關。

玉門關,名字美輪美奂,實際上卻是讓萬千古人肝腸寸斷的所在。

北宋中後期,西夏及羌人頻頻來犯,邊疆戰事連年不斷。

成千上萬的國人應征入伍,加入保家衛國大軍,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熱血男兒背後的柔弱女子。

她們被留在後方,暫時安全的同時,也要飽受思念之苦。

不僅如此,她們中的許多人,還要照顧家人,替缺席的丈夫在雙親面前盡責盡孝。

如果有子女,她們要承受的就更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搗衣的活兒基本安排在晚上。

現代人如果大晚上洗衣服,一定會被周圍人抱怨,沒準還會被鄰居投訴。

但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是晚上處理衣服問題,搗衣也好,補衣也好,制衣也好,都是在月光下進行。

長安一片月,萬家搗衣聲。

不知道的人一定會認為那很美,美到讓人想潸然淚下。

然而在《搗練子》中,賀鑄所展現的搗衣,是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萬千男兒遠離故土,無數閨婦隻能在漫長的夜裡搗就征衣淚墨題。

聲聲搗衣,盈盈粉淚,心上的人不在身邊,卻還擔心着他的衣食冷暖。

遙想這新衣成後,寄到玉關,可以為他遮風擋寒,哪怕不在一起,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可是,玉關萬裡,戍人猶在玉關西。

她一杵又一杵搗就的衣服,可否順利寄送出去,可否一路順達,又可否最終被心上人安然擁在胸前?

戍人猶在玉關外。

這一切問題,她不知,她真的不知。

可她卻無法說服自己就此放下手中的搗具。

砧面瑩,杵聲齊。

這又豈是她一個人的情形呢。

03

破除

搗衣,是一個社會問題。

搗衣,也實實在在是一個私人問題。

千家萬戶,是整體。

一家一戶,是個體。

當鏡頭縮小,聚焦到一個具體的身影上,我們看到如下一幕:

斜月下,北風前,萬杵千砧搗欲穿。

都知道鐵杵可以磨成針,又有幾人知道,萬杵千砧的滋味。

大凡重複又重複的動作,做久了,難免有單調之感,也難免有厭倦之心。

可這樣的動作,卻有一個特别的好處,那就是讓人可以放空思想。

因為不費心思,思緒自然可以遊來蕩去。

或者,什麼也不想,任自己變成一個空心人,一個工具人。

一個隻知道簡單重複千篇一律動作的人。

搗衣,搗衣。

斜月的微光,正合适這萬杵千砧。

北風的呼嘯,正适合心靈的飄來蕩去,或是麻木。

長夜漫漫,何以消解?

不為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一定有人會說,難道搗衣真的就可以作為消磨排遣時光的不二方法,難道這樣的方法,真的就有用?

可是,對于一個古代的閨中女子,她的社交圈少得可憐,就算她能走出去,大家的情況大差不差彼此彼此,情況又能有多少改善呢?

沒有方法的時候,手邊可以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沒有辦法的辦法,很多時候,揭示的不是方法的有效無效,而是人生的無奈與現實的殘忍。

04

聲音

宋詞中流行的場景是花前月下秦樓楚館。

以此而論,《搗練子》的描述内容實在太過于寫實。

甚至,寫實到令人不忍直視。

世人大多隻看見思婦關心邊塞丈夫,為遠在異鄉的家人準備寒衣,賀鑄卻另辟新路,走進了她們的内心世界。

也是以,搗衣的動作有了别的意義,那就是“不斷搗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作為一個五大三粗的直男,時人眼中的賀鑄很可能不過是一個糙人,但事實的真相如此令人意外。

顯然,賀鑄的内心極為細膩,甚至不乏男人罕見的溫柔。

也隻有這樣的心思和眼光,才能留意到閨中思婦不為人知的一面。

賀鑄無疑是在為千千萬萬的思婦代言,讓她們自己都不懂得或不曾察覺過的情緒,有了聲音。

那固然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但更是千千萬萬思婦個體自己的聲音。

斜月下,北風前。

因着賀鑄,這聲音沒有飄散,反而透過漫漫曆史的塵埃,直逼無數年後,一臉震驚的我們。

人生君說

“世間衆生,人人心中皆有柔軟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