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1
唐 李白2
明月出天山3,蒼茫4雲海間。
長風5幾萬裡,吹度6玉門關7。
漢下8白登道9,胡10窺11青海灣12。
【注釋】
1 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用于抒發離别傷感。
2 李白:詳見《獨坐敬亭山》注。
3 天山:祁連山。“祁連”是漢代匈奴語發音,意思是“天之山”。
4 蒼茫:廣闊無邊而看不清邊際。
5 長風:從遙遠處吹來的風。
6 度:過。
7 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是漢時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因從西域輸入的玉石從此關經過而得名。
8 下:出兵、出擊。
9 白登道:白登山的道路;白登山在今大同西北,漢初韓王信勾結匈奴在此地作亂,漢高祖劉邦率軍平亂,被匈奴困于重圍之中,最終通過賄賂匈奴阏(yān)氏(類似于皇後)才得以脫困。
10 胡:大陸古代對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的通稱,這裡特指吐蕃。
11 窺:襲擾,侵略。
12 青海灣:即青海湖,唐時中原王朝和吐蕃在這裡多次交戰。

由來1征戰地,不見有人還2。
戍客3望邊色4,思歸多苦顔5。
高樓6當7此夜,歎息8未應9閑10。
1 由來:曆來。
2 還:傳回(故鄉)。
3 戍客:戍邊的戰士。
4 邊色:邊疆的景色。也有版本作“邊邑”,即邊防的城邑,結合上下文,應當是“邊色”更佳。
5 苦顔:愁苦的容顔。
6 高樓:高樓上的人,此處指戍守将士的妻子。人在思念遠方的故鄉、親人,盼望親人歸來時,總會登上高處向遠方眺望。是以在文學作品中,登高就成了表達思念的典型意象。而對于女子來說,這一意象則常具體化為“高樓”。因而在古代文學中,高樓常用來代指思婦。
7 當:正當。
8 歎息:感傷歎氣。
9 未應:還不應該。也可了解為“應未”的倒裝,應該沒有。
10 閑:間斷、停歇。有版本此處寫作“還”,似乎不通。
這首詩雖然将邊塞的風光寫得極為壯闊,但其實是一首描寫離人思婦感情的詩。“關山月”是樂府舊題,主要用于抒發離别傷感之情。是以,詩中所刻畫的西北邊塞風光,其實全是詩人的想象。
“明月從天山之巅升起,穿行于廣闊得看不清邊際的雲海中。遠方吹來的風不知走過了幾萬裡,終于吹過了玉門關。”詩題中的“關”、“山”、“月”在前四句中就都被詩人提到了。不僅如此,詩人還将這些常見的意象寫出了新意。天山、玉門關本就位于西北邊塞。然而站在邊疆戰士的位置看,明月是從天山上生起的,春風是從玉門關吹過來的:原來他們位于天山、玉門關更西的地方。隻是這樣微小的變動,邊疆戰士與故鄉之間的距離就被進一步放大了,邊塞将士的思鄉之情,也随之被放大了。
前四句點明全詩是以邊疆戰士的視角來寫的,接下來的四句就開始寫将士們需要經曆的戰争。“漢軍出擊白登山的道路上,異族侵襲青海湖的戰場上。古往今來的征戰之地,沒見有幾個人能回家。”四句詩沒有一句直接描寫戰争場景的,但卻将無休無止的戰争的殘酷性寫得十分恰當。詩人用“白登道”、“青海灣”兩個地名對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數百年間的戰争進行了概括,用對偶的形式進一步強調戰争的漫長。而經曆着這無休止戰争的将士,也少有人能夠回到家鄉。
戰争殘酷,邊疆戰士對故鄉、對妻子的思念也更強烈。“戍守的将士望着邊關的景象,盼望回家而大多容顔凄苦。”“邊色”就是詩歌前四句所刻畫的壯美的邊塞風景。隻是征戰沙場的将士無心欣賞這美景,思念家鄉的他們看着熟悉的戰場,有的隻是無盡的痛苦。邊疆戰士向東遙望故鄉看到的隻有高聳入雲的天山,以及從天山上升起的明月。
萬裡明月寄相思。征人将自己對故鄉、妻子的思念托付給明月,希望它能将自己的感情轉寄給思念的人。思鄉難忍,仰望明月的将士們似乎看到自己的妻子此刻也站在高樓上,在月光中黯然歎息。想到此處,其思鄉之情更強烈了。
李白的這首《關山月》極好地表現了邊塞将士們的思鄉之情,把戰士們的愁苦寫得形象真切。但從整首詩來看,詩人在表達離情之苦的同時,能夠超越個人感情,由将士的思鄉之苦進一步發揮,揭示出戰争所造成的破壞以及其給将士、将士家屬帶來的無盡痛苦。這是其他表達離别傷感之情的詩極少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