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1
唐 李白2
明月出天山3,苍茫4云海间。
长风5几万里,吹度6玉门关7。
汉下8白登道9,胡10窥11青海湾12。
【注释】
1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用于抒发离别伤感。
2 李白:详见《独坐敬亭山》注。
3 天山:祁连山。“祁连”是汉代匈奴语发音,意思是“天之山”。
4 苍茫:广阔无边而看不清边际。
5 长风:从遥远处吹来的风。
6 度:过。
7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汉时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因从西域输入的玉石从此关经过而得名。
8 下:出兵、出击。
9 白登道:白登山的道路;白登山在今大同西北,汉初韩王信勾结匈奴在此地作乱,汉高祖刘邦率军平乱,被匈奴困于重围之中,最终通过贿赂匈奴阏(yān)氏(类似于皇后)才得以脱困。
10 胡:大陆古代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特指吐蕃。
11 窥:袭扰,侵略。
12 青海湾:即青海湖,唐时中原王朝和吐蕃在这里多次交战。

由来1征战地,不见有人还2。
戍客3望边色4,思归多苦颜5。
高楼6当7此夜,叹息8未应9闲10。
1 由来:历来。
2 还:返回(故乡)。
3 戍客:戍边的战士。
4 边色:边疆的景色。也有版本作“边邑”,即边防的城邑,结合上下文,应当是“边色”更佳。
5 苦颜:愁苦的容颜。
6 高楼:高楼上的人,此处指戍守将士的妻子。人在思念远方的故乡、亲人,盼望亲人归来时,总会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登高就成了表达思念的典型意象。而对于女子来说,这一意象则常具体化为“高楼”。因而在古代文学中,高楼常用来代指思妇。
7 当:正当。
8 叹息:感伤叹气。
9 未应:还不应该。也可理解为“应未”的倒装,应该没有。
10 闲:间断、停歇。有版本此处写作“还”,似乎不通。
这首诗虽然将边塞的风光写得极为壮阔,但其实是一首描写离人思妇感情的诗。“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主要用于抒发离别伤感之情。因此,诗中所刻画的西北边塞风光,其实全是诗人的想象。
“明月从天山之巅升起,穿行于广阔得看不清边际的云海中。远方吹来的风不知走过了几万里,终于吹过了玉门关。”诗题中的“关”、“山”、“月”在前四句中就都被诗人提到了。不仅如此,诗人还将这些常见的意象写出了新意。天山、玉门关本就位于西北边塞。然而站在边疆战士的位置看,明月是从天山上生起的,春风是从玉门关吹过来的:原来他们位于天山、玉门关更西的地方。只是这样微小的变动,边疆战士与故乡之间的距离就被进一步放大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也随之被放大了。
前四句点明全诗是以边疆战士的视角来写的,接下来的四句就开始写将士们需要经历的战争。“汉军出击白登山的道路上,异族侵袭青海湖的战场上。古往今来的征战之地,没见有几个人能回家。”四句诗没有一句直接描写战争场景的,但却将无休无止的战争的残酷性写得十分恰当。诗人用“白登道”、“青海湾”两个地名对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数百年间的战争进行了概括,用对偶的形式进一步强调战争的漫长。而经历着这无休止战争的将士,也少有人能够回到家乡。
战争残酷,边疆战士对故乡、对妻子的思念也更强烈。“戍守的将士望着边关的景象,盼望回家而大多容颜凄苦。”“边色”就是诗歌前四句所刻画的壮美的边塞风景。只是征战沙场的将士无心欣赏这美景,思念家乡的他们看着熟悉的战场,有的只是无尽的痛苦。边疆战士向东遥望故乡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天山,以及从天山上升起的明月。
万里明月寄相思。征人将自己对故乡、妻子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将自己的感情转寄给思念的人。思乡难忍,仰望明月的将士们似乎看到自己的妻子此刻也站在高楼上,在月光中黯然叹息。想到此处,其思乡之情更强烈了。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极好地表现了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把战士们的愁苦写得形象真切。但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在表达离情之苦的同时,能够超越个人感情,由将士的思乡之苦进一步发挥,揭示出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其给将士、将士家属带来的无尽痛苦。这是其他表达离别伤感之情的诗极少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