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老了,走不動了,需要主動靠近這4種人

01

“當你老了頭發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很多人以為,人老了,仍舊像歌裡唱的一樣浪漫,慢慢回憶青春,和老伴一起,聊着幸福的愛情。

事實上,一個人走不動的時候,日子隻能用“苟延殘喘”四個字來形容。活着,不過是呼吸還在,内心的苦,總是情不自禁地湧出來。

餘下來的日子,該何去何從,總要提前考慮。讓自己活得稍微體面一些。

荀子說:“君子居必擇鄉,遊必有土,是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生活的環境,周邊的人,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可以左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甚至決定他的未來。

建議你,主動靠近以下幾種人,依靠社會道義和人情,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

人老了,走不動了,需要主動靠近這4種人

02

第一,靠近同樣落魄的老人,互相鼓勵。

有一個不太好聽的詞語,叫“病友”。

當一個人住院的時候,會發現,同病房的人,都有“同病相憐”的感慨。大家在一起聊着人生,說着抵抗病痛的過程。

很多難以啟齒的話,到了病房裡,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出來了,絲毫不會覺得尴尬。并且,把内心想說的話,說出來了,心靈就輕松了。

我的三舅舅,他重病在身的時候,在醫院裡躺了好幾個月。同病房的老人說:“我啊,患了癌症,已經有三年多了。沒啥,隻要心情好,這病痛啊,就真的忘記了。”

三舅舅心想,比較起來,自己還是幸運的人,起碼沒有得絕症。

和病友交談了好幾天,三舅舅的心态就好多了,臉上也多了一絲紅潤。

俗話說:“高山流水遇知音。”

能夠心靈互通的人,不管在哪裡遇到了,都是知音。那些健健康康的人,是沒有辦法了解你的心情的,而那些年紀差不多,還走不動的人,能和你聊得來。

人啊,孤獨寂寞,比病痛更可惡。雖然,老人要享受孤獨,但是長期的孤獨,誰都享受不了。唯有與合适的人交流,你才能釋放内心的壓抑。

03

第二,靠近有良心的兒女,适度依賴。

如果你有幾個孩子的話,應該多觀察他們的人品,看看誰更有良心,誰的家庭更适合養老。同時,你要看看兒媳婦和女婿,他們對老人的态度如何。

不要盲目去偏愛哪一個兒女,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定奪。

很多父母,會疼愛那些沒有用的兒女,認為他們缺衣少食,需要扶一把。最可悲的是,有的兒女常常犯錯誤,一事無成,父母卻努力幫助他,導緻那些努力奮鬥的兒女,心存不滿。

父母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那些混得好、人心溫暖的兒女,才能幫你養老。

和有良心的兒女在一起,并且你把所有的資産都留給他,才能真正老有所養。你把資産給了“敗家子”,哪怕你爬着走,他也不會正眼看你,反而恨不得你早點離開。

作為父母,你的情感要用對地方,而不是感情用事,讓自己變成被兒女讨嫌的人。

人老了,走不動了,需要主動靠近這4種人

04

第三,靠近可憐和同情你的人,接受幫助。

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生活的小區裡,有很多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關心自己的小家庭,連左右鄰居是誰,他都不會過問。

也有一些人,工作很忙,根本不會顧及到小區裡的事情。

隻有一部分人,對小區裡的事情,非常熱衷,并且常常幫助有困難的老人。

人老了,走不動了,要力所能及地和“有熱情”的鄰居在一起。你的遭遇,會得到他們的同情。

卡耐基說:“同情是一種珍貴的品質,總能為你赢得别人的尊重。它就像一顆珍珠,寶貴又亮眼,傳遞來自天堂的仁慈,這是對弱者的扶持和呵護,這樣的愛,是博大的,是無私的。”

能夠同情老人的人,他的内心很善良,并且他願意搭把手。

平日裡,和同情你的人多交流,把自己的情況說給他聽,還适當送一些禮物給他。這份人情,會讓你得到很多的照顧,也會溫暖人心。

05

第四,靠近活得通透的人,積極面對生死。

古人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但是我們不能消極對待,哪怕隻能活一天了,都要開開心心地活,管好一日三餐。

活着,就是最大的意義,就是要去創造人生的價值。

比方說,霍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坐在輪椅上,但是他從未放棄過成長,終于成為了實體學家。

雖然,我們是普通人,但是可以通過看書,看視訊等,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

和堅持進步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生死都沒有關系,隻要活得通透一些,生活品質就會持續提高。

同樣是粗茶淡飯,有人吃得津津有味,有人皺着眉頭。

調整心态,你會發現,每一天都是陽光明媚的。

人老了,走不動了,需要主動靠近這4種人

06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過:“正如我贊許一個老人的青年,我也喜歡一個老人有一顆年輕的心,能夠這樣的人,雖然身體會衰老,但内心卻永遠不會老。”

時間催人老,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但是我們的心态,可以一直停留在青春時期,我們的精神,可以越來越年輕。

人老了,走不動了,這是很殘酷的現實,逃避不如面對,懼怕不如接受,悲觀不如積極。

把自己融入到一個有愛的圈子中去,美好的情感,會讓你更有福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