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JCO|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癌會誘發其他惡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嗎?

撰文 | 毛凱晟 責編 | 周葉斌

分化型甲狀腺癌主要包括乳頭狀甲狀腺癌(PTC)和濾泡狀甲狀腺癌(FTC),近年來發病率快速上升,除手術外,放射性碘治療(RAI)的應用也逐年增高。目前已知放射性碘治療與白血病發生的風險升高存在相關性,但是否也會引起其它惡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風險上升尚不清楚。考慮到兒童及中青年相較老年人對放療後延遲效應更為敏感,對這一群體的相關資料分析更值得關注。

2022年1月22日,由Elisa Pasqual 和 Sara Schonfeld等組成的團隊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Radioactive Iodine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and Young Adulthood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nd Risk of Second Primary Malignancies的文章。通過對超過36,000人的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将風險量化後證明了:放射性碘治療不僅會增加兒童及中青年的白血病發生風險,同時也與其它多種實體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發生率升高存在關聯,對這一人群的長期監測需要得到重視。

在美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發生率從20世紀70年中期的4.56/10萬人上升至21世紀10年代中期的14.42/10萬人,2020年全美新發病例預計會達到15,445例,成為45歲以下人群中僅次于淋巴瘤,第二高發的惡性良性腫瘤類型,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年輕患者也越來越多。

但對于未轉移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放射性碘治療所能提供的生存獲益有限,反而會增加短期或長期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其中就包括白血病等繼發性惡性惡性良性腫瘤。介于此,美國甲狀腺協會釋出的指南中就不再推薦将放射性碘治療用于<1cm的低風險分化型甲狀腺癌,同時建議降低治療≥1cm惡性良性腫瘤時的使用劑量。

既往的一些研究由于樣本量、随訪時間不足等原因,對放射性碘治療是否還會導緻繼發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未能得出明确且一緻的結論。

本研究回顧了9家SEER(由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建立的監測流行病學和結果資料項目的注冊癌症中心)自1975年至2017年累積的共36,311例非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兒童或中青年(<45歲)人群病例資料。這其中81%為女性,45%接受過放射性碘治療。就放射性碘治療接受比率而言,男性較女性占比更高(50% vs 44%),最高占比是15歲以下兒童為55%,黑人患者最低為40%。總體上自1975年的9%迅速攀升至2009年的55%,又回落至2017年的39%(見下圖),這一趨勢在不同惡性良性腫瘤大小分組基本一緻。

美國45歲以下非轉移性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占比趨勢(基于1975~2017年SEER 9中心資料),藍色為所有惡性良性腫瘤,紅色為1cm惡性良性腫瘤。

在上述3萬6千餘例患者中,27050例治療後生存時間超過5年,其中1524例在随訪中(中位随訪時間15.6年)發現繼發性惡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使用放射性碘治療組相對未使用組的風險比(RR)為1.23(95% CI:1.11~1.37)。30年累積惡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發生率,放射性碘治療組與未使用組分别達到12.5%(95% CI:11.3~13.8)和10.2%(95% CI:9.5~11.0);風險差異在接受治療20年後更為明顯。

分化型甲狀腺癌後是否接受放射性碘治療與累積惡性良性腫瘤發生風險比

不同暴露量下各器官發生實體惡性良性腫瘤的相對風險比值比

另外,文章還對比了血液系統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相關風險,白血病的相對風險達到了2.17(95% CI:1.03~4.55)。這與過往研究中放射性碘治療增加白血病風險的結論相符。

一直以來,放射性碘治療被認為是一種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局限性甲狀腺癌的非手術治療方案,操作相對簡單且無創。但作為一種放射治療,它是否會增加癌症風險在醫學和公共衛生領域存在一定的争議。本研究通過大樣本長期随訪資料的回顧分析,明确了用于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放射性碘治療與後期繼發惡性實體惡性良性腫瘤存在正相關性。同時,研究顯示放射性碘治療20年後的惡性實體瘤風險差異更位顯著,為這一人群長期随訪監測計劃(包括需重點關注的靶器官等)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依據。

撰文

責編

制作

排版 | Sheila 校對 | uu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