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屆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聚焦腦機制與腦機接口治療等前沿成果

2022年4月2日是第15個世界孤獨症日。孤獨症也稱自閉症,患者常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擁有明亮的眼睛卻回避他人的眼神,有靈敏的聽力卻無法對他人的呼喚做出回應,就像天空的星星在暗夜裡獨自閃爍。

目前對于孤獨症缺乏針對性的藥物,更無法治愈。那麼,對于孤獨症,我們真的就束手無策了嗎?

4月2日,由國家衛健委中國衛生資訊與醫療大資料學會國家重點項目工作推進委員會、中國康複研究中心國家孤獨症康複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協辦,BrainCo強腦科技和慈海集團承辦的“2022世界孤獨症日暨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如期舉行。這次國際研讨會圍繞“孤獨症腦機制與早期篩查前沿進展”的主題,通過聚焦最新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探讨孤獨症行為症狀背後的大腦機制,解析早期篩查前沿進展,進而探索腦機接口等技術在孤獨症康複領域的應用前景。

首屆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聚焦腦機制與腦機接口治療等前沿成果

最新研究成果 腦機接口可有效輔助孤獨症康複

研讨會上,國家孤獨症康複研究中心主任張通教授正式報告并釋出了題為《孤獨症兒童可穿戴腦電波神經回報訓練有效性報告——來自随機對照臨床研究的證據》的研究成果。這項設計嚴格、耗時兩年的臨床研究表明,可穿戴腦機接口訓練對于改善孤獨症兒童多方面的症狀有顯著的幫助,首次為可穿戴腦機接口産品提供了大陸自主研發的循證醫學證據。研究通過了中國康複研究中心的倫理審查。

首屆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聚焦腦機制與腦機接口治療等前沿成果

這項研究通過為一組學齡前孤獨症孩子提供60次(每次30分鐘)的可穿戴腦機接口神經回報訓練,發現相比接受同等行為訓練方案的安慰劑對照組,實驗組兒童在PEP3言語表達、認知察覺和社交腦功能指數上有顯著進步。智能可穿戴腦機接口裝置對孤獨症兒童康複幹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臨床醫生研究成果的專業驗證,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影響将是巨大的。

正如與會國際國内專家介紹,孤獨症的根源是腦神經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腦功能連接配接異常和反映鏡像神經元系統的特定腦波異常等。張通教授解釋,這項臨床研究,正是基于檢測鏡像神經元活動的便攜腦機接口技術裝置和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算法,對孤獨症核心的社交和語言腦功能環路進行精準的回報強化,促進神經可塑性,提高大腦對外界資訊的反應性與接收能力,進而作為一種高科技輔具提高了整體的康複幹預效果。

前沿學術報告 為孤獨症幹預帶來新啟示

本次研讨會上,來自國内外的頂尖教授專家還從孤獨症大腦的語言與運動功能、神經環路、觸覺腦波、眼動與視覺注意和大規模早期篩查等角度,進行了前沿學術成果分享,為腦機接口等技術在孤獨症康複領域的應用提供了科學支援和趨勢指引。

來自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artinos中心的Maria Mody教授和Tal Kenet教授是世界孤獨症權威專家。她們介紹了國際上的最新研究。

Mody教授是最早使用核磁共振MRI和腦磁圖MEG研究孤獨症語言障礙機制的學者之一,她在研究運動腦區如何影響孤獨症患者的語言功能。Kenet教授是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神經内科教授,長期使用腦電波EEG和腦磁圖MEG研究孤獨症腦活動,在《科學》、《自然》等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她則講解了腦磁圖MEG和腦電圖EEG兩種研究腦電波節律模式的先進技術的交叉驗證。

與會的國内專家學者,也分享了各自科研的最新進展。

知名神經生物學家、浙江大學羅建紅教授在題為《孤獨症腦神經環路機制》的分享中指出,通過動物模型深入研究孤獨症的社交神經環路對于了解發病機制、研發新的藥物和非藥物的幹預治療手段,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院研究員易莉博士聚焦《孤獨症的視覺注意及其早期篩查》,通過對孤獨症患者眼球運動的系列研究,揭示了孤獨症的視覺注意特點以及早期篩查的可能性。

南開大學孤獨症研究中心主任王崇穎教授帶來了關于《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早期發育監測》的學術報告。她指出0-6歲是大腦發育速度最快、神經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因而也是孤獨症兒童幹預的黃金期,但因為篩查工作不到位,很多兒童錯過了最佳的幹預時期。王崇穎教授的工作和報告為大家帶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中國的孤獨症早期篩查和診斷在過去10年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首屆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聚焦腦機制與腦機接口治療等前沿成果

來自本次研讨會承辦方腦機接口公司BrainCo強腦科技的創始人兼CEO韓璧丞博士也帶來了他的報告《孤獨症康複與腦機數字藥物》,介紹了如何運用前沿的研究成果去啟發和促進孤獨症康複科技産品的發展,以及運用當下熱門的腦機接口技術與數字療法為孤獨症康複帶來創新性的推動。他表示,BrainCo強腦科技未來也會聚焦腦機數字藥物,為孤獨症治療提供新的可能。“現在,孤獨症患兒家長到醫院咨詢治療方式,醫生可能的回答是:沒有什麼有效的方式……但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患兒家長得到有辦法治療的答案。”

研讨會上,慈海集團還現場捐贈了100萬元,用于孤獨症、腦癱、唐氏綜合征的貧困病患就醫及康複。

首屆孤獨症香山國際研讨會:聚焦腦機制與腦機接口治療等前沿成果

據《中國自閉症教育康複行業發展狀況報告》調研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孤獨症患者已超過1000萬,其中0-14歲兒童患者超過200萬,并以每年近20萬的速度增長。孤獨症雖然屬于終身慢性疾病,但來自社會的了解、接納和支援可以幫助他們同樣去感受到世界的缤紛多彩。很多專家學者和科技企業,也在這個領域積極投入研發,希望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在杭州、深圳等地,也有腦機融合孤獨症研究中心這樣的機構,緻力于通過早期篩查、評估和系統的幹預,為孤獨症患兒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