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古人對玉器上的水銀沁情有獨鐘,認為玉器有“水銀沁”者,藏之可緻金“銀”滿屋,“水”到渠成。

關于古玉受沁發黑是否與水銀有關,至今尚有争議,但是有些古玉經過現代科技手段檢測後,确實有水銀。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漢玉辟邪

2021秋季拍賣成交價:884萬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古玉中水銀沁的形态一般有塊狀、斑狀、點狀和絲狀4種。塊狀是指玉器全體或接近全體呈黑色,斑狀則指玉器部分成黑色,點狀的俗稱“芝麻點”,絲狀的俗稱“牛毛紋”。根據其各自的形态和呈色表現,水銀沁被後人賦予形象而又生動的名詞:陳墨黑、純漆古、金貂須、黑漆古等。

還有一種被稱為“膏藥脂”的,沁門周邊部分濃黑,沿着玉理漸漸地淡化成絲狀向四周散發,似為礦物質由外部侵入所緻。水銀沁的變化名稱很多,以受沁嚴重的為珍貴。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常見的水銀沁為小片狀或樹根須狀,而且侵蝕較重,伴随水銀沁常出現凹陷的沁痕,黑色中會透出赭紅色,光照之下可見銀星閃爍。由于水銀含汞,會對玉器的紋理産生沁蝕和腐朽,造成玉器的表面有被鏽蝕的坑窪狀,水銀沁入後玉器的紋理結構處不再做生長紋,像個保護罩一樣,其他沁質難以沁入。

不同形态的水銀沁成因與埋藏環境有關,也與入土的年份有關,更與玉器自身的材質有關。一般來說,呈塊狀、斑狀的年代較為久遠,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至宋代,都有玉器上出現水銀沁,呈色較深,切入玉理,表面十分光亮。“膏藥脂”“芝麻點”生成于唐至清各朝代。

“芝麻點”的顔色較深,似星星點點分布于玉器中。“膏藥脂”的顔色除沁門處較黑外,周邊部位較淺。一般來講,土壤中的水銀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千年以内的水銀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銀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銀沁又黑又厚又亮。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關于水銀沁的形态及真僞,古人的描述為“水銀沁幹結成塊,其發光處點多圓形,白如珠,閃光奪目;或含綠圓點而透明,瑩瑩如玉珠”;“黑漆古而含綠……見土咬寸餘,如蟲蛀”。這兩句話十分形象地告訴我們,黑漆古、純黑漆總體上呈深沉的黑色,但在局部有顔色變化。“白如珠”“或含綠圓點”,均“發光”或“透明”,并有“土咬寸餘,如蟲蛀”的沁門,說明玉器在埋藏中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使玉材内部能緻黑的元素起了變化。

這種影響是通過沁門這一管道得以實作的。如果水銀沁烏黑铮亮且沒有絲毫變化,往往是人工所為。明、清時期,有些玉工在仿制高古玉器時,常在青玉上塗一層黑漆,以充墨玉。像這樣人為的“黑如純漆”的“黑漆古”,是不可能有“發光之點多圓形”和“含綠圓點而透明”的效果。

水銀沁經過人工的盤玩是會起變化的,在長期盤玩的過程中,人體的熱量、摩擦的熱能以及汗水裡的鹽分、油脂傳導于玉質,對水銀沁的形态變化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玉器“日化甘蘭而鮮美”。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古人對真僞水銀沁的鑒别也有一說,至今仍十分管用。“水銀沁真者,黑白分界處明晰如刀截。”實物觀察可見,水銀沁呈現在白玉上确實黑白分明,如有一道分水嶺;但是黑色中并非漆黑一片,而有黃點子跳出;白色處也非雪白,玉色泛青;玉的紋理中有分布較為稀疏的牛毛絲狀黑沁。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水銀沁,越沁越喜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