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關于紅山文化的玉器特征,配合視訊專欄内容,我們這一期專門介紹一下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紋飾特點。
關于網絡上各種介紹鑒定的文章很多,其實看多了也就明白,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在一個版本的基礎上不停地轉載和摘抄,真正屬于原創的觀點很少。

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個是真正的研究者少,大多都是學習者;研究者和學習者最大的差別就是自我的觀點,自己琢磨出來的跟轉發别人的不是一個層次。
另一個就是受環節和實物的困擾,真正的考古工作者是有機會接觸到真實的出土物品,不過這些專業的考古人員有幾個是玉器的收藏愛好者?他們每天要面臨着各種墓葬中挖掘出來的骨骸和雜物,哪有幾個會認真地研究其一件玉器的紋飾和細節特點的。
同樣的道理,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從業者,有幾個是真正的能做到“幹一行,愛一行”的?除去最基本的謀生需求,能把每天的考古日記寫清楚的都是一件很費腦筋的事,這麼說不是誣蔑考古從業人員不專業,專業的高手肯定有,否則市面上哪有這麼多的文字見解。
但是我接觸了很多考古工作者,從考古的角度跟收藏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視角,考古工作者更需要了解的是此類物品的曆史年代,同位素,出土位置,實際作用和參考價值,他們根本不需要,也唯一不需要考慮的,就是物品的真假問題。
我們去博物館看一下藏品的介紹就會知道,一件玉器的介紹僅限于年代、名稱、尺寸和出土時間,而材質、紋飾特點和造型背景都不是可以從器物介紹中得到的。
而收藏者的角度就不一樣了,我曾經參加過國内很多重點的考古遺址和工地,許多著名的墓葬遺址也都有實際參與的機會,但是從收藏的角度出發,我每次隻是很關心出土的玉器種類,材質特點,紋飾特征和出土數量,我需要在腦海中将其特點牢牢記住,因為很多現場物品是不允許私自拍攝的,我要将自己在考古現場看到的物品與自己在市場上看到的物品進行對比,總結出我認為能說服我自己的道理,再用文字記錄下來,總結發表,可能後面就會被人摘抄,轉發等等,無一而外。
這一期我們就談一下視訊課程中,我在最後一堂課裡面着重介紹的紅山文化的玉器紋飾,詳細解讀一下我對紅山玉器鑒定的理論和實際感悟。
首先我們要明白,紋飾隻是一個時代的思想觀念 、它是審美意識和信仰在玉器工藝美學上的具體表現。
在視訊課程裡面我跟大家總結,遼河流域跟長江流域的兩種文化差異,在玉器上面的表現,可以從兩個代表性的玉器上直接展現,紅山文化玉器的紋飾相對于良渚文化來說,簡單而深奧。
為什麼呢?紅山文化曆史時間上占居上風,更久遠的曆史也就說明了更具有原始審美的創作思維,在紅山文化玉器的紋飾上,基本都是平面打窪,利用粗陰線構成的線條組合,極少有細膩的加工紋路,大面積的是裸露的光面,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是大雅大拙的最完美诠釋,留下的線索極其有限;如果你沒有對這個階段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了解,對此階段同類物品的相對熟悉,看起來最容易的,往往也是鑒定起來最難的,這對于一般鑒定者來說,其難度系數較良渚文化增大許多,在沒有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 ,很難對玉件做出正确的判斷。
但是任何事情都會有兩面性,這種簡單質樸的制作工藝,加上随處可見的地方材質,也給現代的仿僞牟利提供了大量的商業機會,是以為何市場紅山玉器難見真品,就是太多人僅憑一面認知就敢沖入市場,瘋狂搶購,現在出售無門,不覺上當,卻指責交易環境不公所緻。
紅山玉器的紋飾受其社會生産力發展的限制,隻有幾種盛行,紋飾的代表性分為瓦溝紋、凸弦紋、陰線紋等,記這幾種,換句話說,牢記其中的一種,仔細分辨,就會提升你對實物的真實認知。
一、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瓦溝紋
在視訊課程中我講過,紅山玉器的鑒定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會看溝槽,瓦溝紋是紅山文化玉器的标志性紋飾,也是所有玉器紋飾的“鼻祖”;
這是由于其特定的曆史背景所決定的,在原始審美剛剛有了萌芽階段的時期,利用可以使用的工具,即在平面玉佩或圓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勻稱的凹槽形紋飾,
在大多數的紅山玉器上都可以發現這種紋飾的存在,它常被用于勾雲形器的面部鳥類的身體以及一些器物的正面。
器物上的瓦溝紋打磨得十分光滑,這是由于其特殊的琢磨材料和工藝所造成的;
那個階段古人還沒有砣具的使用,也沒有解玉砂的粗細之分,所有的結果都是手工長期低速琢磨後形成的,在瓦溝的底部和平面交接處有“觸之有線,視之無物”的感覺;
這種感覺跟現代機械化裝置制造出來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隻有長期對實物的觸摸和觀察才能有所體會。
二、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凸弦紋
凸弦紋也叫“棱線”,是紅山文化玉器紋飾中僅有的數種紋飾之一,也是在瓦溝紋的基礎上出現的,具有顯著的裝飾特征。
凸弦紋在玉器上粗細均有,頂端圓滑,裝飾效果簡單而大氣。
這類紋多見于鳥類翅膀尾羽,龍的長鬃和勾雲器的弦上。
這種紋飾都是在溝槽打窪形成的基礎上,留下的玉器原始傷口的痕迹,但是古人聰明地利用了這種紋飾,用來表達物品的不同身份和特點,最後成為其裝飾的一種手法。
三、紅山文化玉器中的陰線紋
在溝槽形成的台面基礎上,與凸弦紋相對的是陰線紋飾,陰線紋實際上是到了良渚文化時期才真正迎來輝煌和發展時期;
在紅山文化時期的玉匠,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與構成把握,但是那也要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生産力;
在一件玉雕作品上,有時僅寥寥數道陰刻線,就能準确地表達出作品的生理結構,難度相對較大,而且一定是運用的可以刻劃玉石的硬度材質,或者是可以自動旋轉的研磨工具,也就是砣具的雛形。
比如玉豬龍的喙部,大概不過兩三刀陰刻單粗線,就能完整地表達出那一時代對豬造型概括的表現能力,以後各時代的能工巧匠,對此遠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