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較真丨小夥“嗓子疼”險喪命,急性會厭炎很危險千萬别大意

較真要點:

1.人的咽喉部,氣管的上端,有一個小小的軟骨突起,這就是會厭。如果會厭發炎,嚴重紅腫,就可能将氣管入口處完全堵住,人就無法呼吸。

2.急性會厭炎常見的表現有:發熱;嚴重的咽喉疼痛;吸氣時可以聽見尖銳的吸氣聲;吞咽疼痛,困難;嗜睡,乏力,或者焦慮不安;往前坐,身體前傾時會感覺舒服一點。上呼吸道感染、喉頭被外力擊打、喝下太燙的水、誤服一些有腐蝕性的化學制劑、用手指扣喉頭催吐等因素,都可能導緻急性會厭炎。

3.急性會厭炎非常危險。治療的關鍵在于是否及時就診,醫生是否及時做出正确判斷,确診後是否及時確定氣道通暢。一旦出現急性會厭炎的症狀,請争分奪秒去醫院。

查證者:勿怪幸丨醫學博士

據媒體報道,20多歲的大學生小鄒在家上網課時感覺身體不适,脖子兩邊出現腫脹,咽口水都非常疼,本以為是感冒發炎,然而至醫院檢查後醫生診斷小鄒所患為急危重症急性會厭炎。經過吸氧、抗感染和消腫治療,小鄒終于痊愈出院。

普通的“嗓子疼”,為什麼會是急危重症呢?

一、急性會厭炎是指會厭及其周圍組織的腫脹和發炎,并可能導緻急性呼吸道阻塞

人的咽喉部,氣管的上端,有一個小小的軟骨突起,向氣管内突入,像一個靈活的小閥門,這就是會厭。會厭的作用是保護氣管,防止水或食物進入氣管。

較真丨小夥“嗓子疼”險喪命,急性會厭炎很危險千萬别大意

就像門一樣,平時異物無法進入,但是萬一這個門鏽蝕了不能動,或者門卡住不能打開了,那正常應該放行的人也沒法進去了。氣管進出的是空氣,如果會厭因為一些原因腫大,那氣管的入口就變窄;如果會厭腫大到很嚴重的程度,将氣管入口處完全堵住了,那我們就沒法呼吸。人一旦不能呼吸,死亡就很快來臨。急性會厭炎就是因為一些原因會厭發生了急性的發炎,導緻水腫。如果水腫嚴重,氣管被完全堵塞,幾分鐘之内就可能死亡。

看看這兩張CT片子。左側是正常人的喉頭。右側是急性會厭炎的人的喉頭。差別一目了然。

較真丨小夥“嗓子疼”險喪命,急性會厭炎很危險千萬别大意

是以急性會厭炎非常的兇險。

二、什麼原因會導緻急性會厭炎?

最主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會厭炎感染病菌主要是流感嗜血杆菌。這是一種很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菌,能引發急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腦膜炎等,主要發生在兒童身上,是以以前兒童的急性會厭炎發病率比起成人要高很多。但是随着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普及,全體兒童強制接種後,由流感嗜血杆菌引發的兒童急性會厭炎大幅度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現在世界各地急性會厭炎的發病率大約在1/10萬人到2/10萬之間。

兒童急性會厭炎的發病率大幅下降,成人的發病率就凸顯了出來。比如文首提到的患者就是一位成年人。而因為疫苗的普及,急性會厭炎發病率整體大幅度的下降,也讓普通群眾對這個病比較陌生了。但還是不能放松警惕,因為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會厭炎少了,其他微生物感染導緻的急性會厭炎病例就顯得多了起來,比如肺炎鍊球菌。而且即便是接種了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孩子,也還是可能感染急性會厭炎,比如其他種類的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除了上呼吸道感染,還有一些原因也可能觸發急性會厭炎,比如喉頭被外力擊打;喝下太燙的飲料、水;誤服一些有腐蝕性的化學制劑;用手指扣喉頭催吐等。

三、急性會厭炎有哪些表現?

急性會厭炎非常危險。據統計,急性會厭炎的死亡率大約在1%到10%之間。

治療關鍵在于是否及時就診,醫生是否及時正确判斷,判斷出後是否及時確定氣道通暢。在醫學院和住院醫教育訓練時,醫生都會被要求對兒童或成人突發的急性會厭炎第一時間做出判斷,一旦判斷是急性會厭炎,立刻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確定患者的呼吸道通暢。因為錯誤判斷可能延誤急救,導緻患者的死亡,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確定呼吸道通暢,需要根據場所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在急診室,需要做氣管插管;在沒有氣管插管條件的地方,就可能需要将氣管切開;在沒有能做氣管切開的地方,針管甚至其他任何能紮進氣管的器具,都可以拿來用,確定空氣能進入氣道是最最關鍵的第一步。

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急性會厭炎?

常見的表現有:發熱;嚴重的咽喉疼痛;吸氣時可以聽見尖銳的吸氣聲;吞咽疼痛,困難;嗜睡,乏力,或者焦慮不安;往前坐,身體前傾時會感覺舒服一點。

一旦有這些症狀出現,請争分奪秒去醫院。時間就是生命,一刻也耽誤不得。兒童的急性會厭炎通常發病很快,幾小時就可以達到頂點,出現呼吸困難。成人的急性會厭炎通常要來的慢一些,常常在幾天内才達到頂點。通常認為這是因為成人的氣管直徑比較大,會厭發炎腫脹很難堵住氣管全部。

那普通人如何預防急性會厭炎呢?

跟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一樣,預防的措施包括:及時接種疫苗,尤其是兒童,千萬記得按時接種各種疫苗;勤洗手;不要跟他人共用餐飲器具;鍛煉身體,增加抗病能力。

關注【較真】,擷取更多靠譜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