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終将駛出購物中心

新能源汽車終将駛出購物中心

消費品牌們從未想到,有朝一日,與它們争奪購物中心一樓黃金位置的,會是一輛汽車。

忽如一夜,新能源與購物中心,正在成為彼此的标配。

始于特斯拉,終于幾乎所有新能源品牌,他們無一例外地将自己體驗店的觸角,伸向全國各大購物中心一樓的某個拐角。

據媒體報道,2021年有超過80家汽車品牌在購物中心開店,其中絕大部分是新能源車品牌,甚至經常出現一家購物中心引入多家新能源品牌的華麗景象。

例如有媒體寫道:現在的北京朝陽大悅城一層,每個門口,每個電梯口都有一個新能源品牌“把手”,從最西邊走到最東邊,你能看到理想,小鵬,極氪,岚圖,凱迪拉克五個品牌的展車。

新能源汽車集體駛向購物中心,隐喻着他們對自身的定位:新能源汽車不隻是擺在4S店裡的傳統代步工具,更是代表“未來已來”的新型消費品。

那麼問題是,新能源車企這樣做的核心目的是什麼?

種草大于賣貨

這個問題的答案,嵌套在一個更大的問題裡:新能源車企現階段的核心目的是什麼?

答案隻有一個:市場佔有率最大化。

新能源車企的開店邏輯,一定服務于這個核心目的。

如果說傳統的4S店模式是“人找車”——想買車,就去4S店逛逛;那麼新能源體驗店的的模式就是“車找人”——最多的潛在買家在哪裡,就把店開在哪裡。

于是購物中心成為首選。

首先,購物中心的客群與新能源汽車的使用者有着較高的重合度。艾媒咨詢資料顯示,26-45歲年齡段的使用者為中國新能源車使用者中的主力軍,占比達到76.09%。而根據騰訊房産聯合騰訊地圖位置大資料推出的《中國重點城市商業吸引力白皮書》顯示,26-45歲年齡段同樣為全國重點商城訪客的主要人群,占比為58.33%。

這批人是消費時代的中流砥柱,願意接觸新事物,注重情緒價值,沉迷社交貨币。當他們手握在商場一樓剛剛買的星巴克或者喜茶,看到同樣在商場一樓停放的某輛造型别緻的新能源車時,會比其他人群都多看兩眼,然後與它迅速形成某種隐秘的情緒關聯。

嗯,正所謂“所有為人造夢的商品,都值得放在商場一樓”,他們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愛“做夢”的人,也是所有新能源品牌的“夢中人”。

除了尋找“夢中人”,購物中心體驗店還能樹立起“高端”的品牌形象,以配得上蔚來和理想等品牌三十多萬的定價。

相較于那些百年曆史的傳統車企,新能源車品牌知名度偏低,有“線下流量收集器”之稱的購物中心能縮短新能源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接觸距離——這也是為什麼,新能源品牌往往占據首層臨街,緊挨商場門口和扶梯口等重要位置。

倘若隻算坪效,這些地方高昂的租金肯定不劃算,但恰如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晖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所言:“商超店租金高,可能租金有一半作為廣告宣傳(費)花掉了。大部分的商超店鋪都不賺錢。”

總之,新能源車在購物中心一樓争奇鬥豔,在意的不是“賣貨”,而是客流量,使用者留資,試乘試駕數量等其他名額——這些名額有個共同的名字:種草。

這裡不妨順便一提,其實購物中心也頗為歡迎新能源品牌入駐,除了他們有錢,還在于他們有顔,可以吸引多元使用者群體(尤其男性流量)的駐足,還補足了購物中心“衣食住行”的全方位業态。

這麼說來,購物中心與新能源,委實是在彼此成全。

新能源汽車終将駛出購物中心

但他們終将離開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當新能源車企集體駛向購物中心,傳統4S店模式會消失嗎?

我的回答是:絕對不會,因為“體驗式”銷售模式隻是新能源車企發展初期的過渡階段。

目前新能源車企正處于品牌鏖戰階段,各家都搶着給購物中心送錢,進而給消費者種草。他們也誰都不差錢,可以較少考慮成本而大肆擴店,盡可能占據市場佔有率和使用者心智。

但未來,當新能源的硝煙不再彌漫,市場格局塵埃落定,同時整個市場蛋糕越做越大,需要的維護服務越來越多,營運成本更低的4S店模式勢必将回歸主流。

到那個時候,各品牌也勢必将動态調整體驗店的數量,其政策也會變得“勢利”起來,轉化率将重新成為重要名額,轉化率高的門店會繼續留存,轉化率不高,成本效益不好的門店,将會被無情地關閉。

事實上,2013年率先将車開進購物中心的特斯拉,已經開始率先轉向。據媒體報道,目前特斯拉正在有計劃地關閉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的體驗店,而更多地把體驗店開到外圍商圈和郊區商圈。

有觀點認為:“這是在特斯拉已經建立起品牌優勢的情況下,降低營運成本,擴大觸達人群的一種政策。與此同時,特斯拉汽車的保有量比其他新能源車品牌更多,需要更多的售後服務,特斯拉也開始在傳統汽車商圈開設具有4S功能的中心店。比起‘購物中心體驗店+服務中心’的模式,中心店的營運成本要低一半。”

嗯,特斯拉是第一個來到購物中心的,也是第一個走的,未來某天,其他新能源品牌,也終将跟随這位頂流的腳步,慢慢離開。

想必那時,中國新能源市場早已将蛋糕做大,曾經代表“新勢力”的新能源汽車,也将逐漸告别“造夢”功能,他們将從購物中心一樓慢慢撤退,進而把他們的位置,留給“下一任”造夢者。

恰如人們總認為“未來已來”,殊不知遠處還有一長串更新的未來在排隊。

文章同步出現在36氪,虎嗅,钛媒體,澎湃,人民網,投中網,界面,藍鲸,創業邦,i黑馬,21财經,DoNews,艾瑞,品途,億歐,雪球,同花順,東方财富,富途牛牛,老虎證券,雲掌财經,新浪财經,正和島,觀察者網等數十家媒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