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名為“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的瓷器,它腹鼓下收,霁青底上繪金彩,肩頸處雕貼一對白色展翅剪尾燕,宛如一位靜默優雅的紳士駐足在那,穩重而不輕浮。整個尊極乾隆粉彩器工藝之精華,沉積着乾隆爺對整個大清盛世的美好期願,而我們從這個尊的曆史起伏,也能窺見出大清朝由盛轉衰乃至亡國的因果所在。

清乾隆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國家博物館藏
01 “海晏河清”到大清帝國“江河日下”
據史料記載,當圓明園的海晏堂建好後,乾隆皇帝要求景德鎮官窯特别燒制一批海晏河清紋飾的瓷器,國博藏的這隻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就是此批定制瓷之一。
海晏堂為圓明園西洋樓中最大的宮殿,其堂正樓朝西,上下各十一間,樓門左右有疊落式噴泉槽,階下有一大型噴水池,池左右排列着大陸十二生肖人身獸頭銅像(圓明園獸首銅像)。唐代詩人鄭錫的《日中有王子賦》中有說“河晏海清,時和歲豐”,此“河”指黃河,“晏”譯作“平靜”,整句話意說黃河水清,大海風平浪靜,歌頌了天下太平之象,另一位詩人薛逢也有雲:“正當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時”,“海晏堂”之名應取意于此。
圓明園西洋樓 銅版畫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在具體燒制這件瓷器的時候,工匠們不敢怠慢,光是瓷尊的器型他們就想了多種方案,但都被否決。最後,由乾隆爺親自設計,一是尊要施霁藍釉,象征河清;二是尊要以白釉海燕作耳,“海燕”通“海晏”,提出了瓷尊的大緻樣式才進行燒制。終于經過數日夜的精心燒造,兩件巧奪天工的霁藍釉金彩海晏河清尊出爐,在乾隆五十大壽那天被進獻,龍顔大悅。
清乾隆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局部
海晏河清,郎朗乾坤,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追求理想社會的象征。然而,存放于海晏堂的海晏河清燕耳尊并沒有為大清王朝帶來四海升平的好運。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圓明園裡收藏的百萬餘件文物或被搶劫,或被砸毀,或随着英法聯軍放的大火葬身火海。幸運的是,海晏堂裡陳放的這對海晏河清燕耳尊,奇迹般地儲存了下來。
20世紀初,慈禧太後不顧國庫空虛,在儀銮殿舊址上,耗費白銀五百多萬兩,修建了與乾隆時期的圓明園海晏堂極其類似的兩層洋樓,取名“海晏堂”,專作接見、宴請外國女賓之所,劫後餘生的海晏河清燕耳尊也被移至此。
慈禧“海晏堂”,幾年後改為“居仁堂”為袁世凱所住,1949年改”懷仁堂“。
但随着大清朝走向滅亡,這對海晏河清燕耳尊輾轉流落于民間,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曆史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民間發現了這對海晏河清燕耳尊,将其買回,藏存至今。
02 “海晏河清”中的盛世之景
待到海晏河清時,捷報作花環,作為明清時期以諧音流行于玉器、瓷器等器物上的吉祥圖案,海晏河清紋飾的流行形象地反映了古代群眾對于風調雨順、大河安瀾的熱切期盼。
瓷器上的“海晏河清“一般飾以海浪、飛燕、荷花組成的圖案,如下面這件清乾隆青花海晏河清插屏,以瓷闆施白釉為底,以青花料繪河清海晏圖,畫中風微浪穩,蓮花荷葉亭亭出落,雙燕在海上翩翩飛舞,筆觸生動細膩,描繪出一派祥和之景。
清乾隆 青花海晏河清插屏
中貿2019年拍RMB 86,250成交
域鑒“九州泓德”拍賣專場上拍的這件清同治粉彩海晏河清紋捧盒,所繪也是典型海晏河清紋,在盒頂與下腹,均繪數燕在波浪、荷花上盤飛之景,設色清新而不媚俗,飛燕姿态輕盈矯捷,極具巧思。
清同治 粉彩海晏河清紋捧盒
“礬紅同治年制四字款”
域鑒“九州泓德”拍賣專場拍品
除了将大海圖像化的海晏河清紋,在瓷器上還有寫實派的海晏河清之景,比如去年這個以RMB5,520,000成交的乾隆朝洋彩海晏河清碗,其上繪水波幽幽,蓮花高潔,空中兩隻春燕嬉戲空中,禦風悠然,一隻展翅向前,一隻回眸等候,栩栩如生,靈動非凡,畫意與紋樣完美結合,糅合了宮廷畫師的丹青妙筆,渲染出一片明媚春光。
清乾隆 禦制洋彩海晏河清圖碗
北京大羿2021年拍RMB 5,520,000成交
當然,吉祥的紋樣不可能僅僅在陶瓷器中上演精彩,在清代還有一種造型極其特别的海晏河清式燭台極受歡迎。其底座呈圓盤型,内描畫海水紋樣,洶湧澎湃;曲頸垂首的海燕,神态安詳,挺胸豎直踏龜蛇等海獸立站于翻卷海浪之上,氣勢威嚴,寓意黃河水清、浪靜風平,天下太平。
清乾隆 禦制掐絲琺琅海晏河清燭台 (一對)
北京保利2011年拍RMB 1,495,000成交
高山、大海、靈獸、飛燕,這些元素構成了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奇妙世界,讓人感之美不勝收,在如此精美細緻的器形之中展現出豪放的氣魄,可想應是當年宮廷的禦用之物,可遇而不可求。
十八世紀 碧玉海晏河清燭台 (一對)
北京匡時2018年拍RMB 977,512成交
03 盛世繁華,仍自警之。
盛世威儀,令人神之往矣。北宋政和二年,人們元宵狂歡了一宿,次日醒來,發現汴梁城被籠罩在一團祥雲中,彩雲間一群仙鶴在宮殿上空盤桓良久,徽宗見後興奮不已,以其為祥瑞之兆,提筆畫下取名《瑞鶴圖》,然十幾年後北宋就滅亡在了女真人的鐵蹄下,徽宗本人還被俘囚禁,隻道“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宋徽宗《瑞鶴圖》局部
遼甯省博物館藏
海晏河清、瑞鶴來朝,這等千年難遇的吉兆,放在今天,我們自然知道這些都是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而産生的現象結果。但在那用天神鬼怪來解釋未知的古代,統治者将異常現象了解成盛世之兆,用畫筆、用泥打造出最精緻的“太平濾鏡”,最終隻能是騙得了自己,如北宋滅亡在了女真人的鐵蹄下,亦如圓明園被燒毀在烈火中。
讀史以通今,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和平年代的和平國家,還望諸位在這盛景之下,保持珍惜的同時,也時刻保持一份警醒。
參考資料:海晏河清燕耳尊: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見證.張潤平;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