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陌生人社交上萬元禮物卻難見一面 直播相親深陷“騙局”與“套路”泥潭

《科創闆日報》(上海,記者 張洋洋)訊,沉寂許久的陌生人社交沒看到新故事,近期陌陌卻因使用者在相親直播間“被騙”打賞引發輿論關注。

不久前,有網友爆料稱,自己在陌陌平台上相親時,因為紅娘誘導刷禮物,一個小時内被騙近3000元。而在黑貓平台上,有關陌陌上相親誘導刷禮物消費被騙刷禮物的投訴,金額最高的達到2.8萬元。

植根人們情感和交友的底層需求,依托于前十年移動網際網路和LBS(基于位置的服務)技術的高速發展,如今的陌生人社交賽道已基本形成穩固格局。海外代表産品如Tinder、Bumble,國内如陌陌、探探、Soul等使用者量居于前列。

使用者需求、市場環境、增長空間、經營利潤等商業名額的串聯,似乎讓陌生人社交産品形成了完美的邏輯自洽。但另一方面,在中國社會語境下,如果回到情感和交友的底層邏輯,真正願意以陌生人社交平台發展長期穩定關系的人并不在多數。

但比起情感交友悖論,更緻命的還在于,由陌生人社交引發的詐騙、殺豬盤事件。這些騙局在使得當事使用者遭受損失的同時,也正在反噬平台本身。

網絡相親“套路”多多

3月6日,一則在陌陌相親被騙的新聞引發熱議。 當事人稱一小時内在月老直播間内打賞了2900元,随後便被月老和女嘉賓拉黑。

陌生人社交上萬元禮物卻難見一面 直播相親深陷“騙局”與“套路”泥潭

事後,陌陌對此回應稱,交友直播間隻是提供使用者之間社交破冰的平台,主播個人承諾成功交友、誘導贈送禮物的行為屬于違規行為,平台會予以堅決打擊和處罰。目前,平台已将相關主播進行永久封禁處理。

《科創闆日報》記者登入陌陌App發現,類似的相親交友直播間不在少數。個别直播間裡的主持人自稱,“我們直播間是真誠交友平台,就像線上版的《非誠勿擾》”。

記者經由陌陌消息,進入了一個名為“老殼交友招主持”的直播間,該直播間有1位主持人,8位女嘉賓,空缺一個男嘉賓席位,這也是多數相親交友直播間的設定。主持人會持續cue每一位新進來的男使用者,一遍一遍詢問着“有沒有單身找對象的小哥哥,可以點中間申請,帶你認識我們的小姐姐”。

各個直播間相親玩法回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個直播間的男使用者若想申請為男嘉賓相親,第一步都是需要交20塊錢的房費和主持費用。從記者進入的幾個直播間情況來看,不少男使用者止步于此。

如果接受了付費交友的男嘉賓,接下來,主持人會以進一步拓展關系為由,用各種話術勸導男嘉賓對心儀女嘉賓刷禮物,以解鎖不同玩法,讓女嘉賓開麥是一個禮物,視訊是一個,交換聯系方式又要一個。禮物價格從9陌陌币-3888陌陌币不等,折合人民币,7陌陌币=1元人民币。直播間裡,每一個相親環節,基本上都标注好了價格。

陌生人社交上萬元禮物卻難見一面 直播相親深陷“騙局”與“套路”泥潭

根據記者在“老殼交友招主持”直播間的經曆,一位男嘉賓經過主持人多次勸導刷了幾輪禮物。在男女嘉賓可以進入最後的浪漫小屋(1v1交流)環節時,主持人表示男嘉賓要再刷一個520陌陌币的彩紅告白禮物,即可相親成功。

但男嘉賓拒絕了最後一步的刷禮物勸導,主持人依舊不放棄,一遍一遍重複“小哥哥,你隻要再刷一個彩紅告白(520陌陌币)禮物,你就可以跟1号小姐姐進入浪漫小屋認識了”,“小哥哥你這就差最後一步就成功了,我們小姐姐前面都跟你交流那麼久了。”男嘉賓拒絕,主持人窮勸不舍,雙方來回拉鋸。

對于這類直播玩法,在與平台的陌陌使用者交流中,有使用者告訴記者,主持人扮演的其實是托的角色,刺激消費,和女嘉賓是一夥的,“這是詐騙,強制消費”。

記者注意到,在這些相親交友直播間公屏區域,陌陌官方都會釋出一個風險提示:房間僅提供使用者破冰交友及遊戲平台,屬于陌陌使用者的公共空間,房間内交友承諾系個人行為。提示使用者勿參與房間内通過遊戲/活動/贈送虛拟禮物等提供的任意附帶條件的非官方獎勵活動,謹防上當受騙。

社交平台無法完全自證“清白”

陌生人社交概念,最早要追溯到1995年的婚戀交友網站Match.com,當時還是一個隻需很低費用,便可擷取陌生異性資訊的線上個人資料庫。此後,陌生人社交逐漸從線下遷往線上,二十多年間,無數平台倒下和崛起。

2014年上市時,陌陌當時的注冊使用者已達1.803億人,同比增速是160.8%。如今,任何一個網際網路平台基本上再無可能達到這種使用者增速了。

尤其是LBS技術的興起,更使得陌生人社交軟體獲得高速發展。這也是陌陌一直的定位所在,“幫助使用者建立及擴大基于位置和興趣的交友網絡”,就如同陌陌創始人唐岩曾這樣形容陌陌:“當你出差孤獨地住在酒店房間時,可以通過LBS發現隔壁有個同樣處境的年輕姑娘。”

但唐岩還說過,“分享地理位置根本不是需求,背後一定暗含着某種原始的沖動。”唐岩說的還是含蓄了。從最基礎的市場供需理論而言,陌生人社交本質上是抓住了人們的情感和交友需求。

這從陌陌的“點點”、“動态”、“附近”等功能就可看出——這些功能能夠快速實作使用者的一對一聊天接觸,陌生人弱關系就此建立。

在商業模式上,陌生人社交産品在社交過程中的多環節有多種變現方式,已被驗證的成熟模式有直播場景化社交、付費會員制、虛拟禮物等。

前文所述的直播間刷禮物,歸屬于陌陌的增值業務之下,這些虛拟禮物最後會轉化為收入,由直播平台、主播以及MCN/工會(如有中間機構運作)共同分成。

一位熟悉陌陌直播營運的業内人士告訴《科創闆日報》記者,陌陌與工會簽約,一般按照6:4的比例分成(如與頭部工會簽約則是4:6),這裡的40%,再由工會和主播按照7:3比例分成。如果是大主播單獨與陌陌直簽,這時的資金比例則是:主播20萬年薪+提成(陌陌抽成60%)

本質上,平台、主播、MCN/工會三者之間是利益共同體。

由虛拟禮物和會員訂閱組成的增值業務,是除直播業務之外,陌陌集團的第二大收入來源。2021年Q3,增值服務營收達到15.333億元,總營收占比40.8%。往期财報中陌陌也多次指出,增值服務營收的增長主要是由于App内虛拟禮物業務增長推動。

陌生人社交難以“成熟”的困境

使用者需求、市場環境,增長空間、經營利潤等商業名額的串聯,讓陌生人社交産品似乎可以形成很完美的邏輯自洽。

但正如前文所述,陌生人社交的底層邏輯是情感需求,這也意味着,社會心理是其底層構築。但是,有人會去Tinder、陌陌這類平台上尋找一段長期、穩定的關系,甚至是親密關系嗎?

從《科創闆日報》記者的采訪中,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有受訪者甚至直言, “最多隻是無聊的時候登上去看看,跟陌生人簡單聊可以,但不會真心想在上面找對象,那個肯定不靠譜啊”,“如果你抱着認真談戀愛想法去社交,必然是個錯誤選擇,因為1%機率太低。”以至于,一些使用者都會在自己的個人介紹中都會寫上一句:“很抱歉,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當使用者從陌生人變熟絡之後,會更傾向于轉向微信的熟人社交,這也就意味着,想要形成一段穩定的社交關系,并願意長期使用陌陌交流的人少之又少。此時的陌陌多少有點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味了。**

但比起情感交友悖論,更緻命的還在于,由陌生人社交引發的詐騙、殺豬盤事件。

行騙常見手法包括但不限于,騙子依托陌陌等平台認識使用者,以約會為由開展聊天,進一步推薦投資理财、賣保險、加微信發紅包、酒托、飯托等。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微網誌近期還披露一個案例,犯罪嫌疑人謊稱能通過内部管道退還陌陌使用者在直播間刷禮物的錢,借此詐騙9名陌陌使用者2.5萬餘元。

這些騙局在讓當事使用者遭受損失的同時,也正在反噬平台本身。在黑貓投訴平台搜尋陌陌可以看到,關于陌陌的投訴多達11160條,其中不乏以相親為由,紅娘誘騙消費送禮等問題。

陌生人社交上萬元禮物卻難見一面 直播相親深陷“騙局”與“套路”泥潭

針對這些相親“詐騙”,北京市京師律所數字經濟法律事務部執行主任孟博律師提醒,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雲相親”應依法而為,規範、限制、治理、淨化婚介市場環境,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網絡平台應當依法履行網絡資訊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網絡使用者要提高風險意識,提升甄别能力,不要盲信各種花言巧語,謹防上當受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