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長教育100問|孩子有沖突 家長該幹涉嗎

孩子有沖突 家長該幹涉嗎

王女士:

6歲的兒子有個小夥伴,住在同一個小區,經常一起玩。有天,他們一起玩耍時,兒子不小心踹了小夥伴的胸口一腳,兩個人吵了起來。我出來化解了沖突,兩個小夥伴也和好如初繼續玩。可小朋友回家後,他媽媽就給我打來電話:“你兒子把我兒子的胸口踹疼了。”我說:“我知道這事,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也教育了他,他們已經和好了。”可那位媽媽卻說:“你家孩子就是故意的,以前也有過幾次了,以後别讓你家兒子來找我家孩子玩了。”說完就挂了我的電話,我心裡很委屈,孩子又不是故意的,也已經和好了,至于發這麼大的火嗎?難道孩子之間有沖突,家長幹涉還錯了嗎?

J博士

雖說孩子不是故意的,但小夥伴的媽媽畢竟感覺自己的孩子“吃虧”了,發火也是人之常情。

那麼,孩子有沖突的時候家長要不要去幹涉呢?一般情況應該是這樣:如果兩個小孩有沖突時,家長不在現場,他們自己能處理,事後家長不一定要幹涉;如果孩子發生沖突時,家長在現場,那就必須幹涉,立刻制止。

不要立刻糾是非,也不要立刻批評,因為你也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有些事不好把握。這時候要立刻終止,把兩個孩子分開,跟自己的孩子摸清楚情況,讓孩子覺得你是他的支援者,可以幫助他很好地處理類似的問題。

如果對方的家長也在現場,那麼對方孩子的工作由對方家長來做。最後,雙方家長再溝通。如果發現有其他問題,比如說是習慣問題、表達問題、對别人的了解問題,此後再處理,不同的問題要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

如果确實自己孩子有錯,沖突過後要跟對方家長溝通,最好讓孩子跟對方孩子道歉,引導雙方握手言和。如果是對方孩子的錯誤,跟孩子溝通好以後,要認真教導孩子以後面對這種事要采取什麼樣的對策。

孩子有沖突,你制止是對的,避免了更大的傷害。但當對方家長來質問時,因為人家孩子的胸口疼,你家孩子就有責任,你可以先道歉,也讓孩子給小夥伴道歉。一來讓人家感受到你對孩子的關愛,二來讓你家孩子吸取教訓,和小夥伴玩耍時要注意安全。溝通時,如果隻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就會讓人不舒服,要多包容和了解,人際關系才能更和諧。

孩子東西亂扔不收拾 怎麼辦

彭女士

孩子總是把文具、襪子丢得找不到,我非常頭疼。他用的所有東西我都分類整理好,并告知了他位置,用完放回原位。但是襪子剩一隻、文具找不到的情況經常出現,有時做作業找不到文具了我會生氣,亂發脾氣。有次,孩子又把他的玩具豬豬俠亂扔,我直接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他自己撿了回來,并承諾會好好整理。可第二天,豬豬俠又亂放,這種困局怎麼破?

父母總是替孩子包辦,卻想孩子養成好習慣,這是很難達成的。心理專家奇峰老師說,人是遊戲的動物,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用遊戲的态度對待和參與。小孩子玩遊戲的态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他們在遊戲中投入自己全部的智力、精力和愛恨情仇。遊戲的結果不管是輸還是赢,都牽動他們全部的神經。既然如此,不如用遊戲的方法幫孩子完成改變。

比如,我們設計“今日我當家”小遊戲,媽媽和小朋友輪番做值日生和監督員。值日生需要把玩具安全送回家,如果沒有做好,監督員可以給出小小的懲罰;如果做得好,就獎勵小星星,到達一定數量後就可以實作小願望。開始時,媽媽可以故意落下一兩個玩具被孩子發現,并贊揚孩子監督到位,以後也肯定會比媽媽做得好。等到孩子做值日生時,媽媽要多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習慣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等待,用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慢慢養成。

催孩子寫作業無效 怎麼辦

劉女士

孩子寫作業特别磨蹭,全靠催。關鍵是我去提醒他寫作業,他還回我說:“不做,愛咋咋地。”氣得人血壓上升。“你這孩子怎麼不講信用?昨天不是說好了,今天回家吃飯後看一集卡通片就寫作業,怎麼到寫作業的時候就出爾反爾了。再說了,你一個學生,寫作業不就是你的工作嗎?不寫作業,今天學習的内容如何鞏固……”不管說多少話,他就在那裡氣你,不做。我有時很想揍他,怎麼辦呢?

家長說得沒錯,作業是孩子的工作,但他就是做出一副不負責任的态度,家長因為着急和生氣,就開始替孩子擔責任了,賣力地勸說,孩子卻把責任推得幹淨,“我就不做,你能拿我怎樣?”

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清醒,一旦孩子強硬地說出“不做”兩個字,就注定接下來的這一小段時間,比如二十分鐘或半小時,他是不可能寫作業的。家長一定不要以為自己勸說兩句,他就可以立刻去寫。

父母不和孩子講道理,簡單回應:“愛寫不寫,你要不寫,我就不信你們老師會放過你。”你把責任給他擋回去,也别搭理他。緩一會兒,看孩子狀态好了,不再提前面的事兒,淡淡地說:“寫作業去吧。”有時候會有神奇的效果,小孩真的就去寫作業了。有時,雙方沉默一會兒,孩子就會過來提個别的要求,比如:“我能看會電視再去寫作業嗎?”家長也要回應:“寫完作業再跟我談别的,我現在心情不好。”結果往往出乎意料,孩子默默地去寫作業啦。

J博士:楊傑·家庭教育咨詢師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829-830期

聲明:根據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轉載或引用新家長報原創稿件請标明完整來源:新家長報。本公衆号轉載之文圖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新家長報聯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