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彎道超車

不久之前,和一位車企大佬聊天,有這麼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一代年輕人要買車的時候,正好新勢力/電動車最流行,你沒法去跟他們聊寶馬/奔馳是百年車企,在燃油車時代如何如何厲害,因為對他們來說,沒多大意義。”

需求的不同,潮流的不同,最終讓每一代人對于汽車的認知有所不同。上一代消費者老去,更有激情的年輕消費力量在崛起,潮流随之發生變化。

2008北京奧運前後,中國加入WTO的汽車紅利剛剛起勢,那時的市場現狀是合資車躺着賺錢,大衆途觀可以加價4年、奧迪Q5可以加價4年、本田CR-V更是可以加價3年。而那時,買國産自主品牌,就是低端、廉價、低收入的代名詞。

在10多年過去之後的今天,你我眼前呈現的新局面卻變成了,合資車慢慢失去了躺賺的能力,反而是自主品牌國産車擁有了這樣的本事。

中國品牌Vs合資汽車,行業之變

之是以會有中國車與合資車之間Pk的話題,并不隻是因為銷量數字上産生了一定的變化,而是因為銷量數字背後的含金量開始有了質變的趨勢。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從數字來看,2020年的主流合資車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之和為871.7萬輛。之中包括,豐田在華為179.7萬輛、本田在華破162萬輛、日産中國區銷量破145萬輛,大衆在華銷量385萬輛(上汽大衆為150萬輛、一汽-大衆三品牌為216.1萬輛)。

2021年,主流合資車總銷量變為723.4萬輛。其中包括,豐田194.4萬輛、本田在151萬輛、日産中138萬輛,大衆在華傳遞量跌破240萬輛。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我們來對比看中國汽車品牌的相關銷量:2020年主流品牌(吉利集團、長城集團、比亞迪、長安系中國品牌乘用車)的銷量之和為515萬輛。其中包括,吉利控股210萬輛、長城汽車超111萬輛、比亞迪為43.7萬輛、長安系中國品牌乘用車為150.36萬輛。

2021年,這一數字之和變為596萬輛。其中包括,吉利控股220萬輛、長城汽車超128萬輛、比亞迪破73萬輛、長安系中國品牌乘用車破175萬輛。

眼見得,中國市場上幾大主流車企在經曆晶片荒這一避無可避的坑之後,合資品牌的應對較差,下滑了110餘萬輛;而中國品牌成功收割了這一波的利好,銷量增長了81萬輛。

晶片荒之下,熱門車型的車源受限,導緻銷量數字的變化經曆此消彼長,但,更為重要的是,在成交均價、車型緊俏度這2個關鍵名額上,中國品牌在2021年裡存在感十足。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坦克300,提車周期在半年左右,也是以直接産生了不受官方控制的4S店加價行為,以及使用者之間訂單加價流通的行為。同時,其引發的亂象還包括,諸多二手車車商囤積了大量的準新車,以加價相對較少+有現車的形式進行銷售。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比亞迪DM-i技術的相應車型同樣如此,秦PLUS DM-i的提車周期為2個月以上,宋PLUS DM-i提車周期一度在4個月以上,同時包括接下來即将上市的漢DM-i、唐DM-i等車型,也已吸引到消費者關注。保持無優惠、長提車周期,比亞迪DM-i技術相應車型成功的成為了爆款。

另外,吉利汽車旗下的領克品牌也同樣如此。領克09、領克03+這樣的市場優勢産品,也一樣是價格保持無優惠+穩定。領克03+的提車周期在1-2個月,而領克09的訂單則因晶片荒+産能爬坡等大量積壓,需要消費者進一步等待。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上述3個品牌的相應車型,均具備相同特征,即價格擁有優勢的同時,在技術上面對整個市場裡的同價位車型,有着技術優勢。坦克因為其越野表現+複古設計+智能表現,比亞迪DM-i因為其油電同價+性能超過豐田/本田,吉利則因為手握SPA平台+2.0TD發動機總成。

随着比亞迪秦PLUS DM-i在2021年交出19.42萬的銷量,比雷淩低、比思域高;坦克300則在加價+提車周期長的現狀下,實作了月銷破萬,乘聯會最終數字84588台,相當于硬派越野車實作了月均7000+台。

赢在哪裡?網際網路思維+技術複制再更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中國車當下的勢頭表現夠好,傳統幾大巨頭實作着銷量上升,并讓很多車型成為了市場标杆,尤其是10萬以下已成中國車的天下,再加之新勢力的相關表現,看着換電、智能駕駛、智能互動等方面實作了技術領先,比較明顯的一點是,勢頭已經從跨國合資品牌那邊,來到了中國車手裡。

至于目前的中國車赢在了哪裡,車型産品其實更多是表象,背後的核心原因在于:中自主品牌已經學會了“學習”巨頭的技術并進行自己的提升,而且還在邏輯上因為“網際網路思維”的加入,作風更大膽,更敢幹。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學習巨頭的技術,既包括吉利的收購并共同開發2.0TD發動機,拿到了SPA平台的核心技術權益。也包括,例如比亞迪、長城,按巨頭的方式發展,并加入自己的技術應用。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當下的比亞迪DM-i,是同時結合了本田i-MMD的解決方案+比亞迪自己的技術能力,即車輛以電動機作為主要驅動形式,發動機偏重高燃燒效率為高速巡航時提供動力源,相比本田的i-MMD,比亞迪自身有三電(電機+電驅+電控)的完整能力,背後還有成本的強控制力。于是,最終呈現在你我眼前的就是,純電續航能實作100公裡以上的DM-i,用豐田本田油電混動的成本,造出了油電混動打底的插電混動。

最終,産品打出了市場差異化,享受多地綠牌、減免購置稅,把價差又拉大了2萬元左右。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長城的坦克、炮系列皮卡,以及眼下的DHT,實際上也與比亞迪DM-i思路基本相同。即,在全球頂尖解決方案上,再進一步。DHT混動的解決方案與本田i-MMD基本相同,在加入動力電池之後有了更長純電續航,并且因為自身對四驅技術的相應儲備,加入P2、P4電機等也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差異性。

長城炮、坦克300,則是縱觀全球越野車/皮卡的相關表現之後,走出了一條長城自身思考主導的方案。在有限成本内,在正常越野能力上與标杆車型持平;在極端越野能力上,可根據後續的改裝強化進行提升,并且同時對成本和價格把控,并加入中國車企的智能化優勢能力。最終的局面即是,20-30萬元區間内,本就沒有優秀的硬派越野車型,坦克300能兼顧正常越野+智能化+舒适性;30-40萬元區間内,豐田普拉多已停産,價位區間中的車型主要以老技術/低排量為主,3.0T V6+智能化的坦克500,顯然優勢差異極大;長城炮,亦是如此。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已經與此前的模仿不同,而是經過技術儲備之後的解決方案創新更新。換言之,如果讓豐田/本田拿着同樣預算造出同品質的車,還能實作盈利,現在的豐田本田根本做不到;讓Jeep、福特拿着同樣的錢去造坦克300、坦克500、長城炮,它們也一樣沒辦法。

更深層次的,還有體制體系的話題。

很多人一直以來對于傳統車企的認知是,造傳統的車、按傳統的方式賺錢就是傳統車企,其實不然,傳統車企和如今的新車企最大的差別是,底層體制帶來的底層思維不同。

例如,一輛車從調研到立項,再到研發,制造,驗證,銷售,流通的邏輯,在傳統車企中往往有幾個約定俗成雷打不動的節點,且傳統車企更多是從業者為老闆打工的模式。項目制之下,各部門更多按完成KPI來行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态很常見。這一類體系相對陳舊的企業,在合資模式下活力相對缺乏,再加之跨國企業本就在決策、推進速度上弱于本土私企。于是,以吉利、長城、比亞迪進行相應的對比,就能夠發現很明顯的差異性。

即,主流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在新技術應用、車型更新幅度與速度、車型換代速度、網際網路配置等幾個層面有着絕對的效率優勢。當下在市場中,甚至部分車型的換代節奏壓縮到了3-5年的時間範圍内,這已經與跨國企業7年左右的換代打出了明顯的時間差。于是,兩相對比下,優勢對調。

寫在最後:

2014年左右,我們耳邊常聽到一個觀點,中國汽車要彎道超車,其所指的便是率先發展并推進新能源汽車産業。8年之後的2022年再回看之中的很多變化,彎道超車在初期引發了尖銳的批評,新能源車在當時并不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直至目标換為“變道超車”。

再到如今,随着新能源車在2021年年末的銷量單月滲透率接近20%,在經曆了數年的發展之後,随着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新能源車。

而長城、吉利、比亞迪等等中國車企們,當下則再次驗證了那句客觀規律“汽車是長線産業,短時間内的輸赢并不意味着什麼”,至于當年對彎道超車進行冷嘲熱諷的人,如今看來,也該收回此前的結論了。

8年前被噴的彎道超車,現在讓長城+比亞迪躺着賺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