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蘇轼行書《題王诜詩帖》頁,北宋,蘇轼書,紙本,行書,縱29.9cm,橫25.7cm。本帖有卞永譽等藏印四方,左右各有“式古堂”等半印六方。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釋文:晉卿為仆所累,仆既谪齊安,晉卿亦貶武當。饑寒窮困,本書生常分,仆處之不戚戚。固宜。獨怪晉卿以貴公子罹此憂患而不失其正,詩詞益工,超然有世外之樂。此孔子所謂可與久處約,長處樂者耶。元祐元年九月八日蘇轼書。

蘇轼 行書《題王诜詩帖》,并非為攀附英宗驸馬的獻媚之辭!

蘇轼,字子瞻,号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蘇轼擅長寫行書、楷書,能文工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該帖是蘇轼為王诜自書詩所寫題跋,記述了王诜因受其累而貶至武當,然仍醉心于詩詞,有世外之樂,作于元祐元年,二人皆被召回汴京,再次相見之時。此跋在《東坡集》卷六五有記載。《東坡集》卷一三中還有蘇轼另一跋“和王晉卿詩、并叙”的記載:“元豐二年,予得罪貶黃州,而驸馬都尉王诜亦坐類遠谪,不相聞者七年。予既召用,而诜亦還朝,相見殿門之外,感歎之餘,做詩相屬。詞雖不慎工,然托物悲慨厄窮而不怨,泰而不驕,憐其貴公子有志如此,故和其韻。”以上兩段跋文再結合《宋史》卷二四八《公主傳》中的史料,證明了王诜的貶官一方面是受蘇轼的牽連,另一方面是因為得罪了他的妻子魏國大長公主。

該帖筆豐墨滿,結體長短交錯,縱橫抑挫,富有動感。雖是叙事而兼有議論,充滿感情色彩,是為知己而作。

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種贊賞哦!

蜜多時,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