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韓均耀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曆曆可見。人到中年,我恰好看到并開始體會。

這樣的場景好像似曾相識,讀一本書剛開始熱度還行,看了幾篇就束之高閣了。哪天無聊,在書架上又翻出來看。結果,還真像他們說的那樣,裡面内容還不錯呢!

這本《風會記住一朵花的香》的散文集,就是這樣的命運。先是老師建議買給學生,然後,我順便看了一眼放下了,那天我突然想找本散文集讀讀。于是,她就恰好進入眼簾。

人什麼時候容易激動?我覺得應該是,當經曆與偶遇高度吻合之時。在這本散文集裡,我得到了某些印證。趁着熱度未減,把感覺趕緊寫起來。

好的文章就是能讓人觸動。進而,讓我們心智健康發展。在書中有幾篇關于老人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鳴。

在那篇《六個柿子》裡,年邁的父親不辭辛苦,路上七轉八繞,終于讓女兒吃上,經過母親千挑萬選的新鮮柿子。那一瞬間,父母的身影也跑進我腦海裡。此時,我們或許沉浸在“兒行千裡母擔憂”的感動裡,卻也不要忽視那句“母行千裡兒不愁”的凄涼。

接下來,是那篇《不要對那個人叫嚷》,在學校大門口“角落”裡,面對遠方到來的“駝背”母親,為“自己受傷的尊嚴”在大聲嚷叫。是啊,那是我們的學生時代,要強的你,是否還記得?現在,我們已人到中年,面對這,你在想什麼?想去做什麼?

還有一篇叫《他在歲月面前認輸》,寫我在瞬間意識到“父親已老”。你有多久沒仔細端詳父母親的面容了?那篇《愛的無力》,母親再也不能麻利的,為我們準備一桌豐盛的大餐。讓人感到凄涼、動容。

不怕你們笑話,讀這幾篇我曾幾度嗚咽。身邊總能看到那些老人,是如此的真實。老去不浪漫,老人先天的第一大障礙,是身體沒落,不再硬朗。當做什麼事都需要别人幫忙的時候,精神就會驟降。我們關愛他們,如何提高精神層面的生活?進而更大限度地減少這種老年凄涼。

我還想多說幾句,實際上,我有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那就是讀書,隻要認字就可以實施,組織他們參加讀書會,無形中可能解決部分思想問題,其碼不空虛,最差也是有事做。之是以這麼說,看看知乎上那個億萬人參與的“讀書與不讀書有什麼差別?”就知道我為什麼這樣說了。

當我們在審視如何對待老人的同時。想想自己,老去的那一天終會來臨。這事兒說近很近,說遠很遠。說很近?你看看身旁長大的孩子。說很遠?那我們就得去找有意義的事去做,或許這樣,精神就會青春永駐,時間感覺會變慢。網際網路已伴我們有些時日,也是時候和他保持适當的距離了。

為了心靈和寫作的自由,留一塊“自己的園地”。這是作家周作人和北大教授溫儒敏認可的一句話。的确,普通人也完全可以這樣。閑暇時,多讀幾本書,聽聽音樂,也是不錯的選擇。

丁老師,是作家,也是教師,讓人羨慕的雙重身份。她的所在,是最能觸摸人類靈魂的地方。她對名言警句的源引,自然貼切,像極了那些優秀的高中作文。沒有那深厚的詩詞功底,寫不出那铿锵有力的語句。在這婉約清新的背後,是幾十年的文山書海。在每一個故事的後面,是對生活的洞悉與思考。

有一段話說得很好,人如果經常寫一些精彩練達的語句,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準,我覺得這真是一個好方法,朋友圈裡也時有看到。無怪乎很多文人墨客,都鐘情于這種短小的精悍小文。這不隻是對文章的練達,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提煉。

這種事情積累多了,就會觸摸到“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飄逸、自然。也會感喟“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落才曆曆可見。”讀之意味深長。當人到中年,也會對童年有了更多的體悟:“當人生所有的華麗和熱鬧不再,幸好還有個童年,可以讓我們留戀,讓我們偎依,成為我們最後的溫暖。”看到這裡,你想為自己孩子做些什麼呢?好文章就是能夠引發人的無限遐思。

馬克思說過:“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丁老師是一位有藝術修養的人,在這本散文集裡讓我看到,她是的是在用音樂煮文字,這話百度上有說。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對詩解讀,無論是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青年才俊,還是耄耋之年的大師葉嘉瑩,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對詩解讀的唯美。少有見過訴諸文字的音樂解讀,在《傅雷家書》裡曾經見到過點滴,以一篇篇小文的形式還是很少見的,丁老師做到了。

我把文章裡提到的曲子整理到這裡,有時間可以聽一下,好不好,聽聽就知道,保證讓你心曠神怡。為了便于大家一次複制,連續列下來:

《綠袖子》、《布列色農》、賈鵬芳的《睡蓮》、陳悅《追風的女兒》和《亂紅》、《昨日重制》、《lonely》、《斯卡布羅集市》、不是簡單的佛樂《且吟春蹤》、林海的《琵琶語》和《冬陽》、日本宗次郎《故鄉的原風景》、賀西格《天邊》、用埙吹出來的《追夢》、付娜的《長相思》、《竹舞》、《山楂樹》、《紅梅花兒開》、《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好的作品都有一樣的特點,發自内心的真實。如果再遇到功底紮實的丁老師從中糅合,那一篇篇小文,就如同三四月的春花,一波又一波的馨香襲來,讓人感覺世間,是如此明朗美好,這才是真正的人間四月天。洗盡鉛華始見金,褪去浮華歸本真。這是我看後結語,寫在了書的後面。

2022年3月20淄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