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作者:曆史評談

史記記載:舜攝政時,“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鲧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國語記載:“昔禹緻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相關記載見諸其他文獻,都提到防風氏在禹會諸侯、确立大禹政治地位時因為“後至”而被殺。

問題在于:“四罪”之中,除了大禹之父鲧被殺之外,其他都被流放,但防風氏僅僅“後至”,僅僅隻是遲到,就被大禹殺了,即便在軍法如山的後世,如此對待一方重要諸侯也顯得極為苛刻,既然如此大禹為何如此果決的殺防風氏?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禹會諸侯地點之謎

國語記載:禹會諸侯是在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被殺。

史記記載:“汪罔氏(防風氏,汪姓之源)之君,守封、禺之山。”其中,封山之陽有風渚湖,臨近太湖,在湖州德清境内。同時,《路史》、《述異記》等文獻記載防風氏在吳越一帶,據說孔子還曾見過吳國使者帶來的防風氏巨骨。

以此來看,禹會諸侯當在紹興會稽山!

但問題是,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如果禹會諸侯在會稽山,以此确定自己的政治地位,那麼夏朝就不太可能在中原,而這又與諸多史實相悖,既然如此大禹在何處舉行諸侯大會的呢?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左傳哀公七年記載:大夫對孟孫曰:“禹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是以,對于“禹會諸侯”,史書又有“塗山之會”之說。

在安徽蚌埠塗山附近的“禹會村”,考古發現“禹會村遺址”,發現這是一處經過人工實施的具有專一性功能的大型盟會場所,時間上與大禹時代高度一緻。除此之外,還發現大約30萬平的龍山時代遺址。

“禹會村”是漢代已有的稱呼,在此發現單一功能的大型會盟遺址,顯然不是巧合。且,旁邊恰巧有塗山,還位于淮河邊,這與史書記載的淮夷塗山氏又一緻,淮夷是東夷九族之一。這一切都在說明,禹會諸侯的地點就在安徽蚌埠禹會村!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著名學者徐旭生指出:“今會稽在浙江中部,可是當日的會稽實為今安徽的塗山,為大禹的婦家所在。”

其實,所謂“會稽”即“會計”,本義是彙總計算功績。大禹在塗山召開諸侯大會,并計算各個部落功績,是以蚌埠塗山才是“會稽”之所在。至于紹興的會稽,或是夏朝分封(史書之論),或是夏人遷徙于此,然後為了紀念大禹而命名。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難怪大禹會殺防風氏

根據史書記載,防風氏在浙江湖州一帶,至今吳越之地還有其相關傳說。但問題是,湖州距離蚌埠約400公裡,與大禹妻家勢力相距甚遠,兩者沒有什麼利益沖突,那麼大禹為何要殺防風氏?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探讨防風氏的由來。

防風氏位于湖州地區,而在更早的時期,此地屬于良渚古國勢力範圍。是以,防風氏是良渚古國解體之後,所出現的又一股強大的良渚殘餘勢力,是百越部族領袖,或領袖之一。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以良渚遺址考古看,距今大約4200年前,良渚遺址被棄用,此時處于堯舜時期。或許,此後良渚真正分崩離析,其中防風氏成為最大的繼承者。

防風氏屬于良渚集團,大禹屬于夏夷集團(夏族與東夷聯合),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沖突,讓大禹要在塗山之會上殺防風氏呢?

原因很簡單,無論良渚集團,還是夏夷集團,都在向外擴張,尋找更好的資源,兩者之間就會發生沖突,比如下述兩個遺址: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首先,位于江蘇泰州興化的蔣莊遺址,是一處大型良渚文化聚落,其中考古發現300座墳墓的大型墓葬群,所出土的屍骨基本皆有砍痕,傷痕累累,說明是他們參與過戰争。更為重要的是,部分墓中随葬了遭到殘忍對待的頭骨,而檢測表明頭骨源自北方。

其次,位于江蘇徐州新沂的臨近山東省的花廳遺址,面積高達70萬平方米,是一處良渚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遺址。該遺址m60墓中,殉人高達五個,是群墓中最多的,但卻不見墓主,是以墓主身份高貴,卻可能死于與東夷的戰争,沒能找到屍體。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顯然,良渚文明向外擴張,早就與東夷勢力發生了沖突;良渚古國解體之後,防風氏作為主要繼承者,應該延續了與東夷的沖突。作為夏夷聯盟的盟主,大禹有責任打擊良渚勢力,于是才有大禹殺防風氏。

但在塗山之會時殺,應該與地利、人和有關。因為,相比河南或山東地區,蚌埠距離湖州、或距離防風氏的核心區、或距離防風氏擴張據點近一些,且塗山氏是淮夷中最大最強的一支,與大禹關系非常密切。是以,大禹在塗山召開大會,是在鐵杆盟友勢力範圍内、集合夏夷兵力以打擊防風氏,勝利之後“會稽”功勞。

“禹會諸侯”之謎:考古發現改寫認知,難怪大禹要殺防風氏

餘論

學者夏星南認為:“防風國的覆滅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的最直接的原因”。

越國自稱夏朝少康分封庶子無餘的後代。史記記載:“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

将兩者聯系起來,極有可能是在夏朝持續打擊之下,良渚殘餘勢力被消滅或臣服,包括防風氏滅亡,于是才有夏朝分封無餘于越。其中,大禹針對防風氏的軍事行動,對其可能隻是一次沉重打擊,後來夏朝還有征伐,最終才真正滅掉了防風氏。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國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