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寫作餘墨

作者:出版六家
《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寫作餘墨

我感情單純、知識單薄地寫作出版了《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從〈林海雪原〉到〈芙蓉鎮〉的編審曆程》。在書的卷首,我曾認真、坦率地端出了我的寫作困惑:“我小心翼翼地寫着這本書,我不揣冒昧地寫了這本書。到底該怎樣評價這種選擇與這種形式的寫作,我心中沒底兒。我不知道讀者是否會和龍世輝先生本人一樣發出這樣的疑詞:‘值得嗎?,‘有這個必要嗎?’‘會不會贻笑大方?’‘會不會惹是生非?’懷着難以排遣的惶惑不安,我還是把它奉獻在讀者面前。”

我擔心,害怕的誤讀、誤解到底沒有出現。終于,一塊石頭落了地。

拙著由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問世半年多來,社會反響熱烈而又積極。《光明日報》、《文學報》、《河南日報》、《河南新聞出版報》、《文學故事報》、《編輯之友》等10餘家報刊分别發表了書評、書訊、書摘。《文藝報》1993年1月16日頭版《河南出版大陸第一部文學編輯家評傳》中說:“有關專家認為,這本評傳不僅提供了鮮為人知的資料,披露了若幹名著的成書過程,對于提醒人們重視編輯這一職業,了解編輯家的甘苦和他們對文學事業的重要貢獻,也是很有意義的。”6月25日,在《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座談會上,與會的首都知名編輯學家、作家也肯定“它是大陸近年來編輯學研究的重要成果,無論對編輯史、編輯家的傳、編輯學的研究,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更令人欣慰,也更令我感動的是,我收到了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師長的數十封來信。上海一位編輯學教授密密麻麻寫了4大張。在現、當代文學編輯工作中頗有成績的老詩人劉岚山來信說:“外出歸來後看到這樣一本好書,連忙抛開正在閱讀的《千古文字獄》而讀起來,連續3天,我為這本16萬字的中篇論著所感動,有好幾次,我眼淚汪汪地讀着,有一次我哭了。”

一位在50年代與龍世輝先生有過交往,而我卻一直未曾謀面的老報人給我來信說:“老龍交到你這位青年朋友很幸運,你對他的感情十分真摯,這是你這本書的特色。”如果真像很多朋友所說的書寫得很有感情,我想也不僅僅是我對龍世輝先生個人的感情。作為編輯隊伍的後來者,我尊敬、甚至崇拜每一位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編輯家。作為一個年輕的編輯學研究者,我渴望占有他們編輯生涯的第一手材料,詳盡了解他們成功地編輯、出版當代文化名作的前因後果,當然也希望他們寬容地支援和了解我以此為基礎的實事求是的編輯學理論探讨。龍世輝就面對一個嘴上沒毛的年輕後生,信任地端出了自己的人生。

《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寫作餘墨

龍世輝先生是一位事業型的編輯家,一輩子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堅守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編輯工作崗位。個人有創作才華,卻甘心奉獻在審稿、改稿之中。他編輯出版的當代文學作品都很有影響,大多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佳構。近幾年來的編輯家研究,多是魯迅、茅盾、葉聖陶等有影響的文化名家。對他們來說,編輯生涯隻是生命旅程的一個小插曲,他們以思想建樹、創作成就奠定其文化史的地位。這也是編輯家的一種形态,值得深入研究。但專注于此而忽視了創作成就不大、編輯成就突出的事業型編輯家,編輯家的研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加重“編輯無學”的悲哀,甚至是以而将當代青年編輯導入“不管編輯責任田,隻種創作自留地”的誤區。有感于此,我把編輯家研究的視角從大作家型的副業編輯家矯正到小作家型的事業編輯家,并執著地把龍世輝及其同僚們從幕後推向前台。

早在1988年,我剛開始收集龍世輝的有關編輯材料時,作家陳國凱就寫信說:“龍世輝是個人物,值得寫傳的人物。”與他多次交往、深入了解後,我才深深地感覺到他為人父、為人夫、為人師長都是熱烈得像一團火,個性非常鮮明的。但我展現的隻是龍世輝作為傑出的文學編輯家的一個側面。将龍世輝的編輯實踐予以傳播學、文化學、編輯學的理性觀照,以原始的文字材料為依據、力求具體詳盡地展示他編輯和參予編輯的《林海雪原》、《将軍吟》、《芙蓉鎮》、《代價》等當代文學名作的編輯、出版過程。既對其成功的經驗予以編輯學的理性升華,也不避諱其有關編輯誤區的批判與揚棄。同時也注意以龍世輝為切入口,沿着他近40年的編輯曆程反思中國當代文學編輯史的發展軌迹。

寫作一本有關人物的書,收獲自然不在書籍出版自身。回溯傳主那漫長的心路曆程,咀嚼那生前死後、冷暖人間,能催人成熟,了解社會,領悟人生。這是我寫這本書意外的,恐怕也是最大的收獲。相知的朋友笑談說,積累了文學創作的素材。我認命自己不是搞創作的料,不會也不能用這些材料搞創作。但我真地曾想贈書一位朋友時題曰:寫作一本書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

每一本成功的書背後必然矗立着一位有眼光的編輯,一個成功的編輯群體。拙書誠然不屬成功之列。但是以書而與編輯的交往卻豐富了我對編輯工作、編輯學的認識。此書的材料搜集在1988年即基本就緒。因為擔心沒出版機關願意賠錢出版,隻是斷續寫了三篇文章交有關刊物發表。1991年夏,龍世輝先生生命垂危,我想趕在他生前出版此書,便向母校河南大學出版社求援。新上任的社長宋應離教授是我讀編輯學研究所學生時的導師之一,他充分肯定了這一選題。我便緊鑼密鼓花不到一年的時間把幾年來的思考整理出來。如果不是出版社滿口答應,書稿恐怕早已胎死腹中了。

在北京從事現代文學研究與學術編輯工作的吳福輝先生來信說:“北京的編輯界對你的大著是歡迎的。編輯的地位太低,把編輯家寫成書更是一個創造。”我想這話主要是出于對年輕學子的鞭策、鼓勵。要說創造,首先是編輯家自身的創造。《龍世輝的編輯生涯》的寫作不過是尾随在編輯的創造性之後予以記錄、整理、披露而已。當然,我也希望我的第二本編輯家評傳寫得更富實、完善些,多少有點創造性,以不負師長們的期望。

(最初發表于《中國出版》1993年第9期,後收入李頻著《出版:人學絮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往期

推薦

《編輯家茅盾評傳》再版後記

在《共和國期刊60年》新書釋出會上的發言

葉子銘與《夢回星移》

那泡尿最接北京地氣?

《文壇托星人》:書信裡的編輯與閱讀

一個專欄的時間和空間随想

責任編輯:朱田子

本文圖檔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

《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寫作餘墨

李頻,1962年生,湖南新化縣人。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編輯出版理論、期刊史論、出版專業閱讀理論等。主要著作有《龍世輝的編輯生涯》《編輯家茅盾評傳》《期刊策劃導論》《大衆期刊運作》《出版:人學絮語》《中國期刊史(第4卷,1978~2015)》《期刊:連續出版的邏輯》等;主編《茅盾研究和我》《中國期刊産業發展報告:NO.1市場分析與方法求索》《中國期刊發展報告:NO.2區域發展與類群分析》《共和國期刊60年》《弘征:人與書》等。

《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寫作餘墨

出版六家

出版人的小家

出版六家公衆号的所有内容,均為原創。

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歡迎合作、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