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發現,孩子上了幼稚園國小之後,常常不聽自己的話,可卻格外聽老師的話。
就像一個媽媽曾說:
“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不是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
老師的話就像聖旨,比什麼都管用,他都不用我們提醒,自覺地就照老師說的做。”
相信不止上面這位媽媽,大家也都感同身受。
對家裡的孩子來說,現在誰說的話最好使?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答案隻有一個:學校裡的老師。
在家裡是個“天不怕地不怕”地“小霸王”,在老師面前能聽話得像個溫順的小綿羊。
是老師太嚴格,還是孩子害怕?
還是家長的寵愛讓孩子變得有恃無恐?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師有嚴厲的、也有溫柔的,孩子聽老師的話,主要原因是:
(1)老師是傳播知識的人,孩子敬畏老師;
(2)學校裡有嚴格的規章制度,比“家規”更具體、更嚴格,是以孩子在學校聽話是因為受到一種制度的制約;
(3)大部分老師具有讓孩子聽話的能力和技巧,老師說的話容易讓孩子接受。
(4)教師不會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是以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
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更多的是環境以及家長帶來的影響。
太過寵溺孩子:
大部分長輩都會寵溺孩子,在家裡各執一詞,爸爸媽媽說要讓孩子這樣做,但爺爺奶奶卻對孩子說要那樣做。
孩子犯了錯,家長嚴厲地批評,爺爺奶奶卻一味護短。
大人之間的不一緻,讓孩子感到無所适從。
最後的結果就是,要麼誰說的都不聽,要麼就是隻挑自己願意聽的聽。
期望太高,過多批評:
家長往往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值,過分看重自己對孩子的責任。
一旦孩子達不到既定的目标,失望之餘,便不顧孩子自尊,不分場合,打擊甚至打罵孩子,結果适得其反,使孩子與家長形成對立。

經常忽悠孩子:
“吃飯多吃一點等下就讓你看電視”
“隻要你乖,下次有空爸爸媽媽就帶你出去玩”
“你好好學習,考試進步就買手機給你”之類的謊話,最後通通都沒有兌現。
家長很容易情緒化:
教育孩子的時候情緒不穩定:
高興時,愛得不得了,又是親又是抱,事事寬容;
不高興時,就大發脾氣,罵孩子。
在家中,家長沒有在孩子面前樹立好威信,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1)要建立與孩子間平等的關系。
遇事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進而尊重父母。
(2)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
有句話說得好: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
育兒先育己。父母做好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值得效仿的榜樣,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與信賴。
(3)關心和了解孩子。
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了解孩子的能力。
對孩子所提的要求必須是他們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
(4)運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
要循循善誘,寬嚴相濟,寬嚴适度。
既不能下禁令、處處挑剔、事事指責,也不能一味遷就、放任自流。
(5)父母對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說話算數。
不要總對孩子信口開河,許下的諾言就要兌現。
這樣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話确信不疑,才能聽你的話,你的威信才會在與孩子的互相溝通中樹立。
(6)步調一緻。
父母和家庭成員之間步調一緻,要求一緻,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當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責,數落對方的不是。
(7)對孩子不要愁眉苦臉,愛總是藏在一種近乎嚴酷的表情下面,令他們難以把握。
孩子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惹父母不高興,長久下去,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
對周圍世界懷有疑慮,做事缺乏果斷性,害怕哪一步走錯,而影響到别人。
(8)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孩子一天天長大,對是非好壞逐漸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評判能力。
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護良好的情緒狀态,以免影響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其實,教育孩子就像牽着蝸牛去散步一樣。急不來的。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教育孩子也是做父母一生的修行。
願我們都能不斷用心修行,育人亦育己!
趕緊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更多需要的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