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事出必有因

许多家长都发现,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之后,常常不听自己的话,可却格外听老师的话。

就像一个妈妈曾说:

“平时我让孩子做什么,他不是磨磨唧唧、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讲条件,一点也不配合。

老师的话就像圣旨,比什么都管用,他都不用我们提醒,自觉地就照老师说的做。”

相信不止上面这位妈妈,大家也都感同身受。

对家里的孩子来说,现在谁说的话最好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个:学校里的老师。

在家里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地“小霸王”,在老师面前能听话得像个温顺的小绵羊。

是老师太严格,还是孩子害怕?

还是家长的宠爱让孩子变得有恃无恐?为什么会这样呢?

老师有严厉的、也有温柔的,孩子听老师的话,主要原因是:

(1)老师是传播知识的人,孩子敬畏老师;

(2)学校里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比“家规”更具体、更严格,所以孩子在学校听话是因为受到一种制度的制约;

(3)大部分老师具有让孩子听话的能力和技巧,老师说的话容易让孩子接受。

(4)教师不会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所以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权威地位。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更多的是环境以及家长带来的影响。

太过宠溺孩子:

大部分长辈都会宠溺孩子,在家里各执一词,爸爸妈妈说要让孩子这样做,但爷爷奶奶却对孩子说要那样做。

孩子犯了错,家长严厉地批评,爷爷奶奶却一味护短。

大人之间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的结果就是,要么谁说的都不听,要么就是只挑自己愿意听的听。

期望太高,过多批评:

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过分看重自己对孩子的责任。

一旦孩子达不到既定的目标,失望之余,便不顾孩子自尊,不分场合,打击甚至打骂孩子,结果适得其反,使孩子与家长形成对立。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事出必有因

经常忽悠孩子:

“吃饭多吃一点等下就让你看电视”

“只要你乖,下次有空爸爸妈妈就带你出去玩”

“你好好学习,考试进步就买手机给你”之类的谎话,最后通通都没有兑现。

家长很容易情绪化:

教育孩子的时候情绪不稳定:

高兴时,爱得不得了,又是亲又是抱,事事宽容;

不高兴时,就大发脾气,骂孩子。

在家中,家长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好威信,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要建立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

遇事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尊重父母。

(2)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

有句话说得好: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育儿先育己。父母做好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与信赖。

(3)关心和了解孩子。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的能力。

对孩子所提的要求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

(4)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

要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宽严适度。

既不能下禁令、处处挑剔、事事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为什么孩子总是听老师的话,而不听父母的话?事出必有因

(5)父母对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

不要总对孩子信口开河,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

这样才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确信不疑,才能听你的话,你的威信才会在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中树立。

(6)步调一致。

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数落对方的不是。

(7)对孩子不要愁眉苦脸,爱总是藏在一种近乎严酷的表情下面,令他们难以把握。

孩子们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惹父母不高兴,长久下去,孩子会越来越不自信。

对周围世界怀有疑虑,做事缺乏果断性,害怕哪一步走错,而影响到别人。

(8)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是非好坏逐渐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评判能力。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急不来的。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育孩子也是做父母一生的修行。

愿我们都能不断用心修行,育人亦育己!

赶紧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更多需要的家长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