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笑雪育兒思考
我家兒子上二年級,最近國文剛學完第一單元,昨天下午放學回家後,就迫不及待的跟我分享:“媽媽,你以後批評我的時候要注意語氣呀!”
我心想,咋地,這麼點小孩子就要管起大人來了嗎?!
兒子繼續說,“媽媽,我們今天上課時老師講了,人與人之前說話時要注意語氣,不能用生硬的語氣來溝通事情。你有時跟我說話時就很生硬,例如你會說——趕緊快去寫作業!”
我拿過他的課本,果不然,第一機關學習園地那裡,确實如此。看來這孩子懂了什麼叫作“學以緻用”了呀!
雖然後面我和兒子就這件事達成共識——以後我們母子倆說話時都要注意語氣,要做到課本上講的“文明用語”。
但是,作為一個國小二年級家長來說,我覺得,想做個“零吼叫”媽媽,也确實好難呀!
早晨叫娃起床、晚上盯娃寫作業、糾正孩子小毛病、培養娃的好習慣等等,這些明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是分分鐘都會讓媽媽秒變“吼叫大王”。扪心自問,誰不想做個溫柔的媽媽呢?可面對孩子的磨蹭、拖沓、不配合時,焦慮、急躁等會讓媽媽們的溫和不複存在,甚至語速不由自主加快,聲音漸漸提高,演變成“吼叫”了。
其實,“吼叫式教育”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傷害,甚至很快就會讓家長們自食惡果——“親子關系惡劣、孩子性情暴躁/情緒失控/喜怒無常/性情扭曲、媽媽形象全無”。
上周有一天,我下班回家時遇到了鄰居大姐,大姐笑着問我,“假期裡有一次聽見你和你娃吵架了是不是?”我張口結舌——吵架的聲音都穿透牆壁到鄰居家了,可見我吼叫的聲音得有多大!
然而,我卻怎麼想不起來是因為什麼事,過了好久才想起來,原來是有一天,我在機關上班時,發現孩子在家裡用平闆看存在百度網盤裡的卡通片,而且一直看到我下班回家,我當時就怒不可赦,無明業火三千丈,對着孩子瘋狂地大喊大叫,孩子好像被我的訓斥吓傻了,站在那裡一動不敢動。
現在想想,何必呢!對于孩子來說,比起錯誤,他更害怕的應該是父母當時生氣的态度吧!“就像要吃人似的”,這是我兒子形容我生氣時的樣子。
“吼叫式教育”VS“低聲教育”,你是哪一種?
為人父母後,怎樣科學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這也是父母們的“必修課”。在日常生活中,比起“吼叫式教育”,其實“低聲教育”更有力量。
有家長說,“吼罵這種方式可以讓家長瞬間獲得力量感和控制感,能夠抵消孩子帶給自己的挫敗感”。
還有家長認為,“發脾氣隻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
然而,這種隻是瞬間的“快感”罷了,讓失控的大人在生氣時得到釋放、宣洩,卻沒想到,吼叫+斥責/辱罵等,卻會對孩子的傷害指數飙升。更重要的是,發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還是“反教育的”,也就是說,父母脾氣越大,對孩子的教育效果就越差。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更需要的是“低聲教育”,做個溫和的、理智的、不情緒化的父母。具體來說,就是不做“吼叫”的家長,不做發脾氣的家長,不做情緒化的家長,要記住,孩子是你的希望,而不是你的“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