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笑雪育兒思考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父母有着什麼樣的人生,大機率孩子也是什麼樣的人生,但是也有很多孩子與父母有着截然不同的一生。
在我們的印象中,父母都是學霸的家庭,生出來的小孩大機率應該也是學霸吧,然而實際上,“爸媽雙學霸,養兒是學渣”的現象也不少見。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訊,是一位媽媽對孩子的吐槽。她和她老公都是985碩士,畢業之後通過人才引進落戶到北京。光從這一點,我認為這這夫妻倆在讀書時應該是妥妥的學霸吧。
這位媽媽說,她兒子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由碩士爸爸陪着寫功課(從這一點可以得出,夫妻倆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現在已經上高三了,卻是妥妥的“學渣”。
也就是說,這孩子雖然擁有“學霸基因”+重視教育的父母+在領先全國教育的北京上學,按理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占了,學習應該不成問題,可偏偏就成了個例:不但學習差而且性格上還是個“杠精”,經常惹父母生氣。
“爸媽雙學霸,養兒是學渣”,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呢?
我覺得,應該是家庭教育方式和親子相處之道出了問題。
家庭教育方式和親子關系
去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這部法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責任。
同時,它把家庭教育界定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依法進行家庭教育的時代到來了!我想,國家之是以頒布這部法律,與很多父母缺乏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或者說就不懂怎麼教育孩子有關吧!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書中專門有一章講過兒童教養方式,它分成四種方式,分别是權威型、專制型、放任型和不過問型,具體表現如下圖所示。
其中,權威性兒童教養方式是最成功的兒童養育方式,它表現為對子女的高度接納和參與,恰當的控制技巧并給予一定的自主性。
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更和藹、關注,對孩子的需要更敏感,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父母與孩子更容易建立起一種令人愉快、充滿感情的親子關系,而且聯結緊密。
在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樂觀、自控、堅持、合作、高自尊、社會性和道德成熟、良好的學習成績”等。(《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第297頁)
話說回來,學霸家庭為啥會出現學渣娃呢?
我想,作為學霸父母來說,會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希望孩子能夠像自己一樣成功,一路過五關,斬六将,走上那條被父母印證過的康莊大道。
這會導緻什麼呢?就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傾注了過多的注意,甚至或多或少還會與自己小時候的表現作比較。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不同”,每一個孩子都不同的生命體,适合你的,未必就适合他。父母清華畢業,孩子未必就一定能考上清華。
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給予了過高的期望時,就難免會導緻教育“失控”。
例如,學霸教娃,教一兩遍、兩三遍還挺有耐心,但是如果孩子仍然不懂不了解,大人可能就會帶情緒的吼孩子,因為在學霸父母眼裡,這已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可這娃為啥就是不懂呢?
當孩子不懂的時候,父母的質疑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心,給孩子帶來壓力,這是導緻孩子産生厭學情緒的原因。
而且,對于孩子來說,當父母來說吼叫時,他的腦子就變成了漿糊,什麼都聽不進去,更無法思考了。這種負面影響會帶給孩子挫敗感,慢慢的就真的越來越差了。
另外,不是父母陪着寫作業就可以陪出學霸孩子,還要看怎麼陪,一般情況下,國小低年級要給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國小高年級基本可以脫手,如果到了國中、高中還需要陪寫作業,隻能說父母沒有用對方法。
這就像前面講的吐槽孩子的學霸媽媽,當她說到“一年級就開始陪着寫功課”,雖然我不知道陪到幾年級,但是她卻沒有意識到,你以為從國小就陪着娃寫作業,是自己的付出,甚至感動于自我的付出,但其實這樣做會更加影響孩子學習的自主性。
畢竟,沒有學霸是從小就需要父母逼着、看着、陪着寫作業的吧(培養習慣的時候除外),而父母總是事必躬親的“看着”孩子,讓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監視”中的家庭,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成才的,甚至還可能成為“仇人”,親子關系不複存在。
總之,養育孩子,父母懂得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保持融洽的親子關系,把學習還給孩子,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