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忙于答疑父母的各種問題,一邊痛心孩子的擺爛,一邊唏噓父母的不容易。
原本是最愛孩子的父母,卻因為錯誤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跟父母産生了嫌隙,關系變得雞飛狗跳。
原本是優秀上進的孩子,卻因為父母對自己的不了解和嚴加控制,開始變得内耗和委屈,慢慢變得厭學和擺爛。
而這一切都源于四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錯的方式産生不了對的結果,就造成了孩子委屈,父母煎熬的雙輸局面。
第一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敢誇孩子,對孩子一直高要求。
在跟父母溝通的過程中,有不少父母都提出了一個疑問:
我如果總是肯定孩子,發現孩子的優勢,而不是更嚴厲的批評和要求孩子,孩子會不會就降低了對自我的要求,索性幹脆躺平了?
父母的擔心是必要的,也是愛孩子的表現。
隻不過過猶不及都會造成孩子的情緒困擾,要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嚴厲太高頻,而對孩子的肯定過少,而且肯定的前提是孩子取得了好結果,才會被肯定和誇贊。
那孩子就會有一種心理:隻要我做到一切,才配得到父母的愛。
國小時候,做到一切并不是很艱難,但到了初高中後,随着競争對手的變強以及卷的環境更加多元,孩子就會有搞不定的時候。
當搞不定的時候,孩子就會理所當然覺得“我沒用”“我做不到”“我是個廢物”,“我再努力都白搭”。
越否認自己時,越想變好,越想變好時,越容易自我強迫,越緊張焦慮。
孩子就是這麼一步步坍塌的,如果此時父母還繼續施壓和提要求,或者沒有正确回應孩子的挫敗,孩子翻車,厭學和擺爛是必然的事。
如果父母不主動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眼裡隻盯着孩子做不到的地方,對做得好的地方熟視無睹,等于加速讓孩子擺爛和内耗。
第二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情緒不穩定,先孩子一步崩潰了。
有時候,看見父母說又跟孩子發生沖突了,打了起來,吵了起來。
因為實在忍不住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是真的很生氣。
我特别了解父母是真的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但買單的是孩子。崩潰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必然是負情緒和不安全感。
對于父母來說,修煉情緒也是一項長期的技術活,但如果父母有意識不把自己的問題跟孩子的問題糾纏在一起,保持課題分離,誰的問題誰負責。
那麼家長起碼走在了先解決自己問題,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正确思路上。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隻會讓孩子更快走向擺爛之路。
父母做好自己的自我修煉,即便幫不了孩子,也不要拖孩子後腿。
第三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跟孩子對打和對罵,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
還有一些父母,以為孩子是打得少,罵得輕,才會對孩子痛下狠手。
以為教訓一頓,孩子下次就不敢再玩手機了,把手機摔了,孩子就沒手機可玩了。
甚至以為隻有教訓得足夠多的孩子,才會對學習有敬畏之心,才會乖巧懂事。
我之前也是這樣一個媽媽,孩子不聽話,不學習,貪玩,那就是打罵吵一條龍服務。
可結果是,差點把孩子搞抑郁,學習一塌糊塗,親子關系劍拔弩張。
父母以為打罵孩子,孩子就能變好,這是父母的認知狹隘,早糾正,孩子早點恢複自驅力。
第四種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對電子産品格外敏感,想方設法圍追堵截。
當然,還有一部分父母視電子産品為洪水猛獸,不給手機,不給玩遊戲,甚至孩子玩一會家長手機,就覺得天要塌了,孩子要上瘾了。
得想個辦法把手機弄回來,不是破壞wifi,就是破壞裝置,或者就各種暴力搶奪。
結果是,孩子跟父母發生了更大的沖突,想方設法去玩,也跟父母的關系變得僵硬,甚至都不理父母,說出很極端和戾氣的語言攻擊。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反抗是他們對抗父母的唯一方式,要麼向内攻擊自己,要麼向外攻擊父母,要麼兩敗俱傷,要麼父母拿孩子半點辦法都沒有。
退一步講,在電子資訊時代想對電子産品圍追堵截也是不現實的,多媒體教學,平闆教學,手機都已經成為标配了。
一味的跟時代對抗,一味的想将孩子隔離在沒有電子産品的真空中,還不如制定規則,讓孩子早點能在允許範圍内自由。
父母愛孩子是真的,擔心是真的,為孩子好也是真的,但愛得太用力,管得太多,要求太高,反而會适得其反。
不如讓孩子在一個被允許,被寬容和被滋養的氛圍中,來慢慢恢複能量,有安全感和自信的孩子,自驅力才能被更好地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