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速覽|本輪疫情感染者超2萬 奧密克戎變異株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自3月1日至3月18日,大陸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感染者超過29000例,波及28個省份,其中吉林省1個省份累計報告超過1萬例。全國疫情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各地防疫情況如何?3月19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相關情況。

速覽|本輪疫情感染者超2萬 奧密克戎變異株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圖檔來自中國網

【疫情】

全國疫情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釋出會上,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3月1日到18日,大陸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感染者超過29000例,波及28個省份,其中吉林省1個省份累計報告超過1萬例。另有4個省份累計報告超過1千例,還有10個省份累計報告在100-1000例之間。總體來看,大陸本土疫情還處在發展階段,多省面臨着同時段多地市發生奧密克戎疫情的防控局面。

更多閱讀《3月1日到18日,大陸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感染者超29000例》

此外,截至18日24時,全國現在在院治療的感染者總數29127例,從病情來看,以輕型和無症狀為主,占比95%以上。重症,包括重型和危重型的占比不到0.1%。

吉林為何出現2例死亡病例?

國家衛健委解答

3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從嚴從實科學精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介紹,吉林新增的2例死亡病例,其中1位是高齡,另外1位年紀也超過60歲,都合并嚴重的基礎疾病;其中1位沒有接種過新冠肺炎疫苗。她介紹,兩人新冠肺炎的病情本身不重,是輕型,直接的死亡原因是由基礎疾病導緻。

更多閱讀《吉林新增2例死亡病例,國家衛健委披露詳情》

此外,在3月19日吉林市召開的疫情防控釋出會上,官方通報了2例死亡病例的詳情:

死亡病例1,男,65歲,合并慢性腎衰竭-尿毒症、腎病綜合征、腎澱粉樣變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等基礎性疾病。2021年起開始透析治療。2022年3月9日因暈厥,到吉林正大國際醫院就診,收入隔離病房。後因新冠肺炎核酸檢測陽性,轉入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治療。患者入院後給予一級護理、吸氧、多功能心電監護、連花清瘟顆粒、降鉀樹脂、阿莫西林抗感染、退熱、擴冠、止痛等對症治療。在院治療過程中,患者無誘因突然出現呼之不應,呼吸深大,經搶救無效,臨床死亡。死亡原因:高鉀血症、嚴重代謝性酸中毒、低血糖、急性非ST段擡高性心肌梗死。

死亡病例2,男性,87歲。2022年3月11日摔倒後,出現雙下肢乏力,言語模糊不清,在當地醫院就診。後因核酸檢測陽性,轉運至吉林市中心醫院救治。患者合并患有腦梗死、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腰部外傷。入院後給予一級護理,多功能監護、鼻導管吸氧、連花清瘟膠囊口服、霧化吸入及适當補液,同時給予抗炎、祛痰、導尿等治療。在院治療過程中,患者突發呼吸困難、心髒停跳,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急性大面積肺栓塞。

【疫苗】

奧密克戎變異株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最新消息來了

釋出會上,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了奧密克戎變異株新冠疫苗研發最新進展。

鄭忠偉表示,從去年11月26日世衛組織将奧密克戎變異株标注為“值得關注的變異株”以來,奧密克戎變異株現已成為全球主流行毒株。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隐匿性強。但現有研究已證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并未對現有疫苗産生完全逃逸。根據國内外已開展的研究來看,新冠疫苗全程接種能夠顯著降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肺炎和重症的風險。加強免疫和序貫免疫還能進一步降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的突破感染率。也就是說,現有疫苗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仍然有效。

“我們在推進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疫苗研發速度的同時,始終秉持将安全性、有效性的科學原則放在第一位。”事實上,從奧密克戎變異株一開始出現,我們國家的疫苗研發隊伍就已經行動起來了。到目前為止,進展比較快的,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單價以及多價的疫苗研發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已經完成了臨床前的研究,正在向國家藥監部門滾動送出有關臨床試驗的申報材料。

更多閱讀《國家衛健委: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單價及多價疫苗研發取得積極進展》

新冠病毒疫苗研發

已實作5條技術路線臨床試驗全覆寫

鄭忠偉介紹,從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2020年3月份,國家衛健委就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發工作。“截至目前,大陸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工作,還是可以很自信地講,我們始終處于全球的第一方陣。具體表現是,我們已經實作了5條技術路線臨床試驗的全覆寫。”

鄭忠偉介紹,目前,大陸已經有29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占到全球的19%;有16款已經在境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占到全球的27%;已經有7款獲得了附條件上市或者緊急使用的準許,占到全球的21%;有2款已經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占到全球的20%。 具體來說,目前大陸已有6款滅活疫苗進入到了臨床階段,有12款重組蛋白疫苗進入到了臨床階段,有5款腺病毒載體疫苗進入到臨床階段,有5款mRNA和DNA疫苗,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核酸疫苗進入到臨床階段。這些疫苗很多都正在開展境外三期臨床試驗。“大家特别關心的腺病毒載體吸入性疫苗,還有減毒流感病毒載體鼻噴疫苗目前正在國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接種疫苗對于降低老人的重症和死亡是有效的

針對老年人接種疫苗,鄭忠偉強調,一定要盡快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種。“新冠病毒是一個新病毒,全人群易感,而在易感人群當中,最脆弱的就是老人。因為老人往往大多有基礎疾病,同時他的免疫力比較弱,一旦發生感染,相較于成人和兒童,重症和死亡風險是非常高的。”

鄭忠偉表示,按照美國CDC的統計資料,相較于18-29歲的年輕人,他的資料是經常在變動的,65-74歲人群的住院風險提高了4倍,死亡風險提高了65倍,75-84歲的人群相較于18-29歲人群住院風險提高了8倍,死亡風險增加了140倍。85歲以上的人群,住院風險增加了12倍,死亡風險提高了340倍。近期大家也看到,香港暴發了大規模的新冠疫情,大家也看到報道,接種疫苗者的死亡率是0.04%,沒有接種疫苗者的死亡率是1.25%,兩者相差30多倍。而在香港報道的死亡人員當中,90%以上是老人。由此可見,接種疫苗對于降低老人的重症和死亡是有效的。

【熱點】

核酸Ct值≥35的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

釋出會上,新京報記者提問,最新版的診療方案調整了出院的标準,有提及核酸的Ct值≥35的時候就可以出院了。Ct值≥35意味着什麼,這個時期患者有沒有可能還有傳染性?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表示,目前的判定核酸檢測的陽性值沒有改變,有人誤以為新版診療方案把核酸檢測陽性值從40變成35了,實際上沒有改變,這樣有利于我們早期發現病例。

“這兩年從病毒學研究發現,在Ct值35以上的病人标本中,幾乎分離不到活病毒,拿不到病毒說明這個标本沒有傳染性。同時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我們前期有很多所謂複陽病例,對于這些複陽病例,我們發現他出去之後并沒有對他的密切接觸者造成感染,這些所謂複陽的病例Ct值基本上都是在35以上,提示沒有傳染性。住院病人也是這樣,很多處于恢複期的病人,一周時間左右Ct值就升到35以上了,但達不到轉陰的标準,鑒于這些病人沒有傳染性,這樣在醫院住着,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是以根據這些研究,新版診療方案把出院和解除隔離時的核酸檢測标準調整為Ct值≥35,這個時候就可以出院了。”

為何輕型病例要實行集中隔離管理?

近期,國家衛健委公布第九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指出輕型病例要實行集中隔離管理。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介紹,現在奧密克戎是主要流行株,這個流行株在流行病學上可能傳播很隐秘,傳播力更強,造成短期内出現大量感染者。但是在臨床上,這些感染者的症狀相對較輕,也就是說90%以上的病人都是很輕的病例,隻是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換句話說,這些病人是不需要住院的。面對這樣不需要住院但又有傳染性的感染者,還要把他們集中管理起來,收治在醫院裡将會造成醫療資源浪費,感染者多了又會造成醫療資源擠兌,是以就有必要建立隔離點,把他們集中在隔離點進行隔離,由醫務人員進行管理,這樣既有利于病人健康恢複,也有利于疾病傳播的控制。

香港是否要開展全員的核酸檢測?

香港此輪疫情累計确診病例超100萬,國家衛健委怎樣研判香港最新的疫情發展呢?目前香港是不是需要盡快開展全員的核酸檢測?

對此,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香港疫情已進入高位平台期,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控制,并呈震蕩下降趨勢,近日陽性感染者仍在每日2萬-3萬的高位水準,形勢仍然嚴峻,壓力依然很大。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并全力支援香港疫情防控工作,派出多批專家和工作力量,支援特區政府落實防控主體責任。香港特區政府已把“減少重症、減少死亡,減少感染”作為階段性工作目标,努力做好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區域的防控工作,把老年人作為優先照護的群體。

根據内地防控處置經驗,核酸檢測是發現潛在社群傳染源的重要手段。核酸檢測的時機要考慮核心目的、疫情現況、實施條件能力以及後續處置措施等多種因素。相信特區政府有智慧做出恰當的安排。

吳尊友:新冠肺炎不可能在短時間消失,與新冠的鬥争是長期的

釋出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從過去兩年多的流行情況來看,新冠肺炎不可能在短時間消失,與新冠的鬥争是長期的。是以,我們要調整自己的期待和心态,适應新冠肺炎的長期性,以及其對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

“我們知道,病毒的變異在過去兩年一直在發生,無論是變異毒株德爾塔、奧密克戎,還是新的變異毒株,過去兩年多的防控實踐證明,我們的常态化防控措施都能夠有效地防控變異毒株造成的規模性的流行。” 吳尊友說。

稿件來源 新京報、央視新聞、北京日報、中國網

編輯 馬浩歌 校對 盧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