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心理咨詢:孩子不願上學、沉迷手機?警惕是否有抑郁症/躁郁症

青少年心理咨詢:孩子不願上學、沉迷手機?警惕是否有抑郁症/躁郁症

孩子不願意上學,是因為厭學嗎?

孩子天天玩手機,是因為手機成瘾嗎?

在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接待的青少年心理案例中,不願上學、黑白颠倒玩遊戲等現象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憂心忡忡、非常頭痛,不知道孩子到底怎麼了,該如何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聽說吧心理咨詢師指出,孩子的問題是表象,需找到問題背後的根源。

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沉迷手機,表示不想去上學,不願意和外界接觸,那麼就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而且,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可能還是雙相情感障礙,也就是躁郁症。

來訪者

曾經的學霸不想上學

15歲的小麗(化名),曾經是父母最大的驕傲,門門功課全班第一,堪稱“學霸”。

不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文娛、體育的表現出衆,為人也特别的開朗、活躍,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

沒想到,她突然說不想讀書了。父母氣瘋了,去學校了解情況,發現小麗有幾門功課不及格,同學表示小麗變得消極、被動,不願與人交往,拒絕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更糟糕的是,她經常遲到、曠課,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作業也不交。

小麗自己也表示,無緣無故地變得心情糟糕,極度沮喪、想哭,覺得活着沒意思;睡眠差,沒有什麼食欲;整個人很懶散,不想動,渾身乏力,手腳沉重,就想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什麼人都不想見;看書壓根就看不進去,上課的時候在課堂上發呆……

眼看着女兒一天天不去上學,父母非常着急,試圖和女兒談談,苦口婆心地勸,但她情緒低落,說不了幾句就很煩躁,把父母推出房門,怎麼敲門都不開。父母很擔心、不安,不知道以前那麼優秀的女兒為何會變成這樣,難道是青春期叛逆嗎?

更讓父母頭疼的是,兩個月後,小麗的脾氣越來越大,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發火,罵人、摔東西,甚至多次揚言要自殺……

日夜颠倒,遊戲時間長,花錢多

小銘(化名)今年讀初一,來咨詢時一直捧着手機,玩王者榮耀遊戲。

據父母所說,小銘天天晚上逼着父母給他手機玩,否則砸東西、敲門,搞得一家人都無法睡覺,父母奈于次日要工作,沒有精力折騰,隻好把手機給他。

第二天小銘起不來,也不允許父母叫他起床,說隻要設鬧鐘就可。但幾個鬧鐘都鬧不醒他,被拉起來後又倒頭就睡,怎樣都不去上學。由一開始的上午不去上學,最後發展到一個星期、一個學期都不去上學。

他也不願意跟同學出去玩,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和家人也沒什麼交流。給他買禮物、做好吃的,他總是覺得理所當然,不懂得感恩。脾氣特别大,若是一不如他的意就發火,滔滔不絕罵人,還有兩次離家出走的經曆。

而且,小銘還有一個特點:玩遊戲特别能花錢。

整天買遊戲裝備,一天下來可以花一兩百元,家人春節給的壓歲錢、零花錢上萬這麼多,都被花費掉了。繼而伸手向家長拿錢,一次次變本加厲地拿,跟他說好最多隻能玩兩小時,口頭上答應,最後又不算數,玩遊戲的時間一次比一次長,一天可高達10多個小時。

家長多說幾句他就翻臉、砸東西,甚至以自殺威脅,還真的出現多次割腕行為……家長很頭疼、無奈,認為孩子是手機成瘾了。

李建學 解讀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咨詢師

以上兩個個案,主訴是孩子不願上學或過度玩遊戲。但通過溝通、評估,會發現他們問題的背後,隐藏着各種情緒問題。

經過一系列的咨詢和評估,小麗和小銘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也稱躁郁症)。

抑郁症、躁狂症這兩種心理疾病,還沒被廣為人知。人們對這些心理疾病還不了解,更難了解。當這兩種症狀集一人身上時,既有抑郁發作,又有躁狂發作,這樣交替發作的心境障礙,便是雙相情感障礙。

病發高峰年齡為15-19歲,早期識别率低,極易誤診為抑郁症

雙相的病人比較聰明,是以又被稱為“天才病”。

曆史上很多名人被雙相障礙所困,從《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到《獨立宣言》起草者傑弗遜,從梵高、瑪麗蓮·夢露、張純如到丘吉爾……它一方面是在文藝界中流行的“天才病”,造就了很多文化巨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毀滅性的病魔,其自殺率在各種精神疾病之中獨占鳌頭。

是以患上雙相情感障礙的孩子大多很聰明,雙相情感障礙多在25歲以前發病,發病高峰期在15-19歲之間,但它也可能開始得更早。

大多數雙相情感障礙的初期表現不是特别明顯,是以早期識别率很低。

比如,當抑郁相出現時,常情緒低落、情感淡漠、話少,這些都是比較内斂的表現,不易被發覺。

而躁狂狀态,更難被發覺,突然的情緒高漲、睡眠減少、精力旺盛、易被激惹,這些都很難和疾病表現聯系起來,尤其在青少年中,有些家長覺得精力旺盛、睡眠少是較好的狀态,有助好好學習。

據國外的臨床研究,14歲以前出現抑郁症症狀,有50%-70%的人最後會診斷雙相抑郁障礙。13-19歲之間患上抑郁症,其患雙相障礙的機率大約50%左右。

不過,雙相抑郁症的症狀表現為情緒大起大落,時而情緒亢奮時而抑郁,青少年極易被誤診為抑郁症。

“學霸”和“學渣”都可能是雙相的高危人群

“學霸”和“學渣”是雙相患者的幾率比其他人高。

▍ 一些“學霸”各方面都非常出衆,為人十分熱情、自信,甚至達到自負的程度,有可能就是躁狂症在起作用,疾病會讓他們處于極度亢奮的狀态,學習效率奇高。

其躁狂相可以持續數天到十多年不等。他們大多數會轉向抑郁,雖然情緒不一定會很低落,但會感到缺乏精力,整天都想睡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過去牛氣沖天的他們變得自卑,感覺前途渺茫,認為以前的成績都是“僥幸”。

▍ 一些雙相障礙學生遇到挫折後轉入抑郁相,盡管不一定達到抑郁的标準,但成績下降也可能成為“學渣”。

如果學生學習上的表現穩定,一直都是“學霸”或者“學渣”,不一定有雙相情感障礙,但如果跟前兩年相比變化很大,就要考慮識别雙相情感障礙的可能性了。

“突然變壞”是心理障礙發出的求助信号

有的時候,小時候乖巧可愛的孩子,上了中學突然變得情緒過分高漲,沖動、易怒。他們可能被單純地認為是調皮、青春期叛逆。

但實際上,或許并非都那麼簡單。

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罹患雙相障礙,在行為上的表現更為突出,如煩躁、逃學、亂花錢,敢于冒險等。而成年人則是情緒上的反應較突出,比如:沒有緣由地發脾氣、狂躁等。

在青少年人群中,雙相情感障礙發作時更多的會出現一些不典型症狀表現,如孩子突然變成不聽話的“壞小孩”。

有些孩子原本很乖巧聽話,突然近一段時間就變得厭學、心煩、逃學。他們可能很叛逆,在家頂撞父母,在學校不尊重老師,還經常與别人吵架。

這些青少年患者的學習會受到影響,變得無心向學,結果往往是淪為“學渣”。

有的學生突然變得很闊綽,花錢大手大腳,瘋狂消費,買一些沒用的東西。還有一些孩子,突然沉迷網絡遊戲難以自拔、抽煙、喝酒。

此種沉迷遊戲和網瘾有所差別,一般深陷網瘾中的孩子會感覺到很快樂,但其不然,玩遊戲都改變不了沉郁的心理狀态。

很多抑郁症或雙相的青少年黑白颠倒,晚上玩遊戲到2、3點,早上起不來,那是因為24小時中,早上是他最低落的狀态,晚上是他最亢奮的狀态。家長往往不了解,以為孩子隻是玩手機成瘾後,才晚上不想睡覺,第二天不想起床。

其實孩子的表現,是和這個抑郁症或躁郁症的特點有關系的。

是以,很多孩子問題表象是沉迷遊戲、逃避上學,實際上是因為他有躁郁症。

抑郁症或躁郁症還沒有被大多數人認識和了解,家長對這種突然的轉變不知所措,他們更多地重視學習、營養,而對情緒突變背後的原因并不知曉。

很多人将此歸結為學習壓力大,又或者,家長會以為孩子品行變壞了。

其實不然,若孩子變壞單純是品行問題,那麼會有一個長期的慢慢的變化過程。而這種行為異常是突然改變,一般毫無征兆。

實際上,這些突變,是心理障礙所發出的求救信号,家長應當格外重視。

雙相發病的階段是青少年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現在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控制病情,通過心理治療,再輔之以藥物治療,隻要患者積極配合,可以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

是以,當孩子抑郁寡歡、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無心向學、過度玩遊戲時,或者突然性情大變、成績波動很大或者有自殘行為,就要考慮到有抑郁或者雙相障礙的可能,而不僅僅是手機成瘾、厭學或者簡單的青春期叛逆。

家長務必要重視,提高認識,嘗試着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内心,盡早帶孩子到專業的心理機構進行評估,才能更好地治療。

李建學

青少年心理咨詢:孩子不願上學、沉迷手機?警惕是否有抑郁症/躁郁症

·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專家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專業委員會會員

·進階婚姻咨詢師

·進階家庭教育指導師

·性心理咨詢師

·進階催眠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