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洋,國内車企如此開“卷”是否有益?

作者 | 隋一

編輯 | 佟浪浪

出品 | 商用汽車網(shangyongqiche)

瘋狂擴張與産能過剩,是國内車企正在上演的一幕魔幻大戲。印象中上一次出現這樣的畫面,還是10年前。誰将在這場内卷中笑到最後?市場會最終給我們答案。

據乘聯會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國内汽車生産企業共銷售乘用車2145.6萬輛,同比增長6.6%,終于結束了連續3年的負增長。然而,在國内汽車環境趨勢向好的背景下,對于大部分弱勢企業而言,日子并不好過,嚴重過剩的産能使用率便是最好的證明。

據乘聯會統計,截止2021年底,國内有汽車銷量統計的車企僅有86家,産能使用率僅為52.47%,具體情況詳見下表。年銷量低于萬輛的車企高達29家,2021年總銷量為9.96萬輛,總産能為492.2萬輛,平均産能使用率隻有2.02%。可以說,這86家車企中,有約385萬輛産能處于完全閑置狀态。如果國内汽車制造業不能迎來根本性的改變,那這類企業對于産能過剩的現狀根本無能為力。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提出《關于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産能使用率提升的建議》議案。她建議,推動汽車産業向産能利用充分、配套體系完善的地區聚集,培育若幹世界先進制造業叢集;鼓勵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兼并重組産能使用率低或特别公示企業;嚴格控制新增整車産能,遏制盲目投資現象,避免低效的重複建設,并建立退出機制;

銷量排在前列的25%車企,占了總銷售量的88%,充分印證了二八定律。

從東風本田接手原神龍二廠,到廣汽埃安改造廣菲克廣州工廠,從長城盤活臨沂衆泰基地到撫州原大乘生産基地被比亞迪收入囊中,我們單從這些資訊中,就能察覺到被時代選中與否的巨大差異。

那麼,究竟哪些企業在火上,又有哪些企業在海裡呢?

傳統勁旅實力雄厚

資料顯示,有11家車企産能使用率高于100%,另有4家新能源車企産能使用率也達到100%。

以東風本田為例,其目前在國内有三座整車工廠,規劃年産能為76.8萬輛,但是2021年東風本田銷量達到79.3萬輛,産能使用率突破了100%,為此,東風本田接手神龍汽車二工廠籌備新能源工廠。

除了東風本田,産能使用率超過100%的還有: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天津一汽豐田、四川一汽豐田、華晨寶馬、北京奔馳、東風日産等。對于這些老牌勁旅來說,燃油車産能+新能源需求,成為繼續立足市場的有力支撐。

新興勢力内憂外患

以特斯拉中國為例,目前其月傳遞量維持在5萬輛的級别,産能使用率達到100%,而特斯拉在國内外市場需求越來越高,是以不斷被傳出各類建廠、收購産線等傳言。

新勢力一線“蔚小理”公布的2022年可實作産能累計達90萬輛,但去年三者銷量加起來不過30萬輛。産銷量三倍多的差異,掩蓋的是新勢力夜不能寐的焦慮。

與傳統車企通過燃油車持續輸血不同,新勢力縱使年銷十萬輛,短期内依舊難以盈利。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332.6萬輛,而專營産能就有569.5萬輛,産能使用率是 58.4%。按照乘聯會預測,2022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突破600萬輛,但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産能同樣在持續增長,後續還有1046萬輛新産能陸續投産,留給新勢力的究竟能有多大?

誰被邊緣化

今天的産能過剩,必然是昨天瘋狂擴張埋下的苦果。

在如今被邊緣化的車企中,一類是以神龍汽車、北京現代、廣汽菲克、東風悅達起亞以及東風雷諾等為代表的三線合資品牌,他們或出售閑置工廠,或退出中國市場;第二類是以華泰、衆泰、獵豹、力帆為代表的自主車企,他們背後沒有強大的依靠,在市場邊緣徘徊多年,仍逃不過被兼并和收購和結局;第三類是以中華、夏利等為代表的車企,即便背靠大樹,卻因為種種原因走向沒落;第四類是以恒大汽車為代表的跨界造車狂魔,到底是“圈地”還是“造車”曾一度成為市場的熱議話題,但随着恒大集團資金鍊斷裂,造車目标也已成為南柯一夢。

路在何方

蔚來創始人李斌近期表示,随着像華為、小米、蘋果等科技公司在汽車領域的計劃逐漸清晰,2022年大家開始埋頭苦幹,而行業的最終決賽,預計會在2024年、2025年開始,到時候會有根本性的行業格局變化。

雖然部分企業通過收購産能盤活了現有資源,但既然想發展新能源汽車,建設新工廠遠比改造舊工廠成本要低,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對于出于種種考慮仍會對部分瀕臨破産的車企出資相救,仍有可能導緻閑置産能無法退市。

市場是殘酷的,也是公平的,無論是自主、合資還是外資車企,都正在面臨同樣的市場考驗。行業格局的改變需要正向的推動力量而非低端産能重複建設,沒有品牌、核心技術和資本的車企,也将沒有未來。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無疑盤活了閑置資源,但一味求大、盲目擴張,是否又為新一輪的産能過剩埋下隐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