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民詩人”臧克家98歲因病逝世,留下4個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2004年,臧克家逝世。這位如寶藏般的老者,這位如明星般的詩人。他将畢生的心血獻給了黨和人民,他讓大陸的文學事業更進一步。他用最質樸的的話語訴說了人間真情,他用最精妙的構思譜寫出光明未來。

無懼險阻,傳播革命精神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諸城一個

中小地主

家庭裡。臧克家的祖父在清朝年間曾考取過一定的功名,這使得臧克家在很小的時候便接觸到了文學這樣東西。

在臧克家出生後不久,他的母親便去世了。生活的不幸和家境的沒落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到自己身邊的貧苦人家,了解貧民的生活,這就奠定了他以後

樸實而真摯

的寫作風格。

八九歲的時候,臧克家讀了私塾,在這裡他學習了許多著名的古文古詩,由此開啟了他的文學之路。1923年,他受五四運動新思想的影響,開始接觸到新詩這個寫作風格。1929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

《默靜在晚林中》

而後他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師從聞一多。在随後的十年裡,他先後發表了多篇詩歌著作,如

《烙印》

等。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歌深刻的反應了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他也是以成為了大陸現實主義詩歌的開山鼻祖, 臧克家被譽為“農民詩人”。

1938年,他臧克家跟随黨組織前往抗戰前線。在這裡他冒着被敵機轟炸的風險

親赴前線采訪報道

,率文工團的同志前往深山之中為遊擊隊員加油鼓勁。他甚至還

親身參與了随棗戰役

,感受到了戰争的殘酷。在當時那種艱苦的革命環境中,

是他用一篇篇歌頌光明的文章激勵了人們勇敢戰鬥,頑強抗争。

抗戰勝利後,他繼續開始寫作。在當時那種緊張的時局下,他不顧自身的安全發表了多篇弘揚黨的精神的文章,這一度引來了國民黨的追捕。為了躲避抓捕,他一路逃亡,甚至跑到了香港。

但這都不能打消他創作的勇氣,哪怕犧牲,也要為黨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雖遇苦難,不改輝煌人生

《詩刊》

首次發表了主席的十八首詩詞。這在當時的文學領域引起了巨大轟動。

但在特殊期間,他遭受到了無辜的冤枉與迫害,被下放到幹校學習。在這段期間裡,他遭受到了侮辱,被迫停止自己的創作行為。但好在他沒有放棄。

“苦難是滋養人的,把詛咒吞下去,讓它化成力。”

懷揣着這樣的信念,他熬過了所有的苦難。

特殊時期結束後,他得到了平反,重新回到北京進行文學創作。回到北京後,他将自己多年以來的感受與經驗寫進詩歌裡,散文中。先後出版了《落照紅》等詩集和《詩與生活》等散文集。在這些寶貴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先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态度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

年景雖雲暮,霞光猶燦然

”,這是臧克家對自己的評價。晚年時期的臧克家再次迎來了文學創作的巅峰期。他将自己對與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希望與憧憬全部放在自己的作品中。這些凝結着老先生一生心血的作品先後出版,并且被翻譯成多個版本遠銷世界各地。它們将帶着老先生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

2004年臧克家因病不幸離世,享年98歲。

四位兒女的現狀

臧克家老先生去世後,人們開始将注意力放在了他的後人身上。臧克家一生共有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分别為長子臧樂源,次子臧樂安,

長女臧小平和次女鄭蘇伊。

這四個孩子從小都在臧克家的身邊長大,他們對于臧克家老先生都有着極為深厚的情感。父親的言行舉止、行為處事都在

潛移默化

的影響着他們。而且極為難得的是,他們都繼承了老先生極高的文學功底,這使得他們也都跟随老先生走上了文學之路。

長子臧樂源

大兒子臧樂源生于1929年8月,

是四個孩子中最為出色的一個。他是大陸著名的哲學家,

曾一舉創辦了山東大學哲學系,并使得其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他在從事哲學教學的五十多年裡辛勤育人,著書立說,為大陸輸送了許多建設性的哲學人才。

退休後,他依舊不忘自己的黨員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孜孜不倦的獻身于教育事業中。不僅如此,他還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中,積極幫助

青年一代

的學習與發展。2014年,他作為優秀的退休幹部前往北京受到主席的親切會見。

次子臧樂安

二子臧樂安長大後學習了外語,學成後前往中央國際廣播電台擔任了

譯審

一職。他潛心翻譯國外的文學著作,為大陸的文學事業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而他也是以成為了大陸著名的翻譯大家。

長女臧小平

長女臧小平生于1949年5月,行事較為低調,有關其的新聞報道并不多。

。但不管她在哪裡,都一定發揮了她的全部力量,為大陸的文學事業添磚加瓦。

次女鄭蘇伊

次女鄭蘇伊,随母親鄭曼的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從小便接受父親的文學教導,對文學有着較高的天分。

長大後,她追随父親的腳步也成為了一名詩人和作家。

她曾工作于中國作家協會,發表了許多篇優秀的作品。目前,她正在和二哥臧樂安一起編纂父親的作品全集。他們希望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将父親的精神傳遞下去。

臧克家老先生的一生是

不懈追求光明

的一生。無論在何種艱難險阻之中他都始終心懷希望、無所畏懼。他筆耕不辍,用最為質樸的話語寫出了無數感動人心的佳篇。他

愛恨分明

,用最為犀利的詩句道出了許多警示人心的名言。

盡管老先生已經離世,但透過他的筆觸,我們仿佛依舊可以看到當年那段

金戈鐵馬

的革命歲月。如今,我們已經帶着老先生的精神長大,愈發的明白現在的幸福是何等的可貴。

我們将

不負老先生的希望,不負老先生的願望

,不斷努力,辛苦工作,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我相信老先生的精神會在新的一代身上永遠傳承下去,永不磨滅。

文/史海觀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