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唐寅,字伯虎,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風流才子。在傳奇故事《點秋香》中,他風光無限。無論走到哪裡,别人一聽到他的大名就會豎起大拇指。但是現實中的唐寅,卻非一直像戲中人那麼風光。

唐寅二十五、六歲的時候,父母妻兒相繼去世。

他在好友的鼓勵下去參加了科考,卻在

參加會試時不幸卷入一場科場舞弊案,被問罪入獄。僥幸脫險後,唐寅被封了一個小官,卻棄官回到家鄉。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家人不能了解他的行為,

兄弟與他分家,續弦妻子也要求離婚。于是,唐寅在憤怒之餘,提筆寫下了下面要講的這一首《言志》,其中連用了五個“不”字,彰顯出了文人風骨。

一、《言志》賞析

《言志》——明·唐伯虎

不煉金丹不坐禅,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詩歌意譯:我不去當道士,也不去當和尚。我不會經商,也不會種田。閑來無事,我就畫一些畫去賣,我可不花作孽得來的錢!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寅參加鄉試中了解元。當時他躊躇滿志地寫詩說

“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

,準備一鼓作氣去參加會試。結果,不幸被卷入一場舞弊案中。

案件最後雖經查實與他無關,朝廷還給了他一個小官做,但是他忽然感受到了官場上的黑暗,于是選擇棄了官回到家鄉。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唐寅二十五歲以前,家裡是相當富裕的。徐霞客的高祖,富商徐經算起來還是他的子侄輩。因為這樣的出身,

他從小受到過良好的教育。詩、書、繪畫方面都十分出色

平時無事,他喜歡與祝允明、文徵明等人往來,探讨書畫技巧與文章做法,并“倡為古文辭”。

科場案解決後,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

他認為可以憑借自己的丹青妙筆來謀生,不必去當一名小吏,受那些窩囊氣。但是,他的兄弟和續娶的妻子,顯然對他這方面沒有信心。

詩的第一句中說“不煉金丹不坐禅”,是指不為僧道。唐朝的時候,韓愈曾寫過一篇著名的《谏迎佛骨》,指責佛教大規模普及後給農業生産和社會秩序帶來的破壞。

一些“出家人”借“弘法”的名義占田斂财,不事勞作卻富比王侯。後經過“三武滅佛”,這種行為才受到抵制,但是不法之徒幹了壞事,往往借出家避禍,讓空門逐漸成為藏污納垢之地。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到了明代以後,僧道在民間的聲譽已經非常差了。看過《笑林廣記》的人就知道,僧道一直是被嘲諷的對象,在當時頭腦清醒的人心目中無異于國家的蛀蟲。僧道平時不種田就算了,閑事就會诓騙婦女和老人的錢,甚至從事一些龌龊勾當。

詩的第二句中說“不事商賈不種田”,是因為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但是在明朝中後期,行商的行為已經很普遍了。唐寅不去經商,主要是因為他性格孤傲,不願意與人讨價還價,而且他也不會種田。

他擅長的是畫丹青,是以他打算專攻繪畫。把自己心目中見到的好山好水,形諸筆端,用那些美麗的事物去換錢。

寫到最後,唐寅特别有底氣地講了一句“我不用人間的造孽錢!”什麼錢是造孽錢呢?當小吏卻盤剝百姓,從窮人的身上敲骨吮髓得來的錢,這就是造孽錢!

二、吳中才子唐伯虎

唐伯虎青年時代以前是活得十分惬意的,父母健在的時候,他無憂無慮。是以他在給寫的《與文徵書》中說,

自己的志向是“嘗自謂布衣之俠,私基厚魯連先生與朱家二人”

假如不是驟逢家變,他甚至不願意努力去求取功名。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等到家中生變後,他的生計也受到了影響。才在好友祝允明的勸說下,去參加科考。十分順利就奪得了鄉試第一名解元,是以後來人喜歡稱他為“唐解元”。

那時候的他,并未真正了解過官場的黑暗,是以拼命地挑燈夜讀,想要取得功名。在上京趕考的途中,他結識了一個叫徐經的人。

也有資料顯示,這個徐經本來就和唐家有一些淵源,算是他的子侄輩,并且徐經還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

正是這個徐經,最後花錢買了會試主考官程敏政的試題。主考程敏政後來被人彈劾,直接牽連到了唐伯虎。唐伯虎在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被貶為浙江小吏,于是憤然回到家中,與家人鬧到分家。

唐伯虎為人十分随性,雖然沒有什麼浮财,後來卻也能在家鄉修“桃花塢”,時常高朋滿座。可見他在活着的時候,才華就得到當世人的肯定。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在詩歌創作方面,文徵明說:他對于應酬所作的詩,總是很随意,不講究措辭。

而對于非應酬類的詩,他則寫得比較富麗精工。

他喜歡《詩經》的風格,是以下筆時任情縱性,中年以後開始學白居易。是以他的詩寫得淺顯直白,通俗易懂。

比如大家熟知的《桃花庵歌》,就是一個典型

。全詩沒有一個生僻的字眼兒,但是句末仍有“五陵豪傑墓”這樣的典故。也就是說:

一邊講大白話,一邊用典,就是唐寅詩歌的顯著特色。

除了本文前面提到的《言志》與《桃花庵歌》

他在晚期還創作過一首《愛菜詞》,開頭的幾句就是“我愛菜,我愛菜”,“商山芝也在,西山芝也在,四皓與夷齊,有菜不肯賣”。

俚俗用語中巧妙融入典故,讀起來十分诙諧,甚至讓人覺得像是順口溜。對于唐寅的這種詩風,早些年有一些内地學者認為他“破壞了詩歌的傳統”。

但是,近年他們改變了看法,開始轉而表揚唐寅這種真情直白。這是唐寅在白居易詩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的一種大膽創新。

落魄後遭家人白眼,唐伯虎用五個“不”字寫一首詩,彰顯文人風骨

唐寅的詩歌風格“尊情抑理”,獨具一格,是明代吳中詩歌的代表人物。後來他的這種“尊情抑理”的思想,也啟發到了晚明性靈學派的李贽、袁宏道等人。

結語

古代儒家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讀書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讀書是用于取仕。即所謂“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

是以古時代正經的讀書人就應該頭懸梁,錐刺股地用十年寒窗,換來一個仕途。除了讀書之外,出家、經商和務農,都不是首選。

唐寅一生親曆過兩次官場的黑暗,

第一次因科場案回到家鄉,他憤然選擇放棄仕途。但是他不肯務農經商,也不屑于當和尚。那是因為他的确有本事,僅憑自己一枝畫筆就能賺錢。

但是,到了

四十五歲時,唐寅卻又禁不住誘惑,第二次步入官場,當了甯王朱宸濠的幕僚。

這一次

幸虧他知道得早,發現甯王早有“異志”,于是在對方謀反之前佯狂脫身。

從此回到他的“桃花庵”,當了一名自在逍遙的“桃花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