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愛萬物 | 正能量
今年3月17日,是大陸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悊學家老子誕辰2593周年紀念日。
老子被世人稱為世界哲學第一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五千言也被稱為萬經之王、百科全書。

老子五千言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社會、自然、科技、軍事、倫理等各類學科,是一部哲理精微、意蘊深遠、含天覆地、震古爍今的偉大經典。
他的哲學思想和修身治世思想,對大陸乃至整個世界的兩千多年來公德心的承傳與發展都産生着深遠的影響。
由于距今曆史比較久遠,老子五千言流傳至今已有多種版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三種:一種是通行本,即社會主流文化領域通常使用的版本,被稱作《道德經》。
另外兩種都是考古發現發掘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版本,分别是:馬王堆帛書本(1973年發掘)和郭店楚墓簡本(1993年發掘)。
那麼,這三種版本究竟哪個版本才是最符合老子原著本意的版本呢?
首先看通行本,通行本也就是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的《老子》版本,按篇序世人稱為《道德經》。
通行版的版本也比較多,其中河上公版為最早的注本。通行本版在兩千多年的曆史流傳中,由于各種曆史原因被多次人為的編修纂改,許多地方已經和《老子》原版有了很大的變化。
學術界一直在尋求最接近《老子》原著的版本,好多年沒有大的突破,直至1973年,引起考古界極大轟動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中,出土了包括帛書《老子》在内的許多珍貴文物。
兩千多年前的《老子》重見天日,《老子》版本的問題才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小組經過艱苦細緻的工作.
将封存于“時間膠囊”兩千多年的帛書《老子》版本公布于世,徹底打破了人們對于《道德經》的固有認識。
帛書《老子》的埋藏時間約在距今2170年以前,這個時間比目前所知通行版本《老子》中最古老的河上公版也約早50年,而且考古也已證明,帛書甲乙本《老子》的謄抄時間又都比下葬時間更早。
而謄抄時間還和母本的生成時間有所差距,大緻估算,帛書甲本《老子》謄抄時間比最古老的通行版《道德經》早至少100年以上,已經比較接近《老子》成書的年代。
曆史上流傳的書籍經典,都會因為避皇帝的名諱而被編修,《老子》通行本也一樣避免不了被編修的命運。
僅僅在西漢時期,因為避諱,《老子》當中的“邦”被改成“國”、“恒”被改成“常”、“啟”被改成“開”、“勶”被改成“徹”、“弗”被改成“不”,等等而導緻出現了至少100處重大改動。
不僅是避諱的修改,漢武帝時期又進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維護鞏固皇權霸治.
包含有許多“民本思想”的《老子》原著又被刻意多次篡改,特别是将原來的《德篇》在前、《道篇》在後,修改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
這完全篡改了老子原著修身思想所表達的“以德進道”“純德歸道”的本意。
而1973年出土的帛書版《老子》由于成書早,而且被封存在地下“時間膠囊”之中,避免了編纂,是以比通行版本更接近原著。
特别是帛書《老子》甲本中還有大量被正常文字研究定義為異體字的特殊用字,其實是中國修身求真文化當中特有的“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字”.
是寶貴的文化基因載體,甲本謄抄更早,也是更為接近老子原意。
帛書《老子》與通行版的《道篇》在前、《德篇》在後排序不同,甲乙兩種版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尤其乙本在兩篇後還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通行版《老子》因為《道篇》在前、《德篇》在後,是以一般稱作《道德經》,而早兩千多年的帛書版《老子》卻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關于《老子》中《德篇》和《道篇》的篇序,其他出土文物還可以進一步佐證: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寫本.
也是多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次序明顯不同。
還有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道在後。
帛書老子的價值地位得到權威專家的一緻認可,公認是最接近《老子》原著的版本,從篇序上正本清源,《老子》稱為《德道經》才更符合老子本意。
但在1993年,比帛書版《老子》更早的湖北郭店楚簡《老子》出土,又發現與帛書版本有不少差異,讓最接近《老子》原著版本問題又再起争議。
楚簡和帛書版究竟哪個更接近《老子》原著呢?是不是謄抄時間比較早點的楚簡版一定比帛書版更權威呢?
我們從多方面對兩個版本進行對比:
1、墓冢規格及尊貴程度不同
楚簡《老子》是從湖北荊門一個小型楚國墓發現,通過發掘出來的文物研究分析,墓主人是“東宮之師”,從墓冢的規格看,墓主人已經比較落魄,地位并不是很尊貴。
所發現的楚簡也是散放,沒有刻意進行保護,楚簡版《老子》并不顯得特别珍貴。
而發掘出帛書《老子》的馬王堆漢墓卻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結構宏偉複雜,墓室整體保護非常嚴密.
其中除了發現帛書版《老子》外,還發現其他大量的珍貴精美文物,由于保護措施嚴密,是以兩千多年也未被盜墓。
帛書《老子》而且和其它許多堪稱精品的文物放一起,并做了十分好的防護保護,其價值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2、書寫用料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是用竹簡記載的。馬王堆《老子》是帛書記載的。
西漢以前,文字一般都是以竹簡記載為主,而帛明顯比竹簡珍貴稀有的多,隻有特别珍貴的文字資料才被王侯們采用帛書記載,是以,按通常講,帛書所記載文字資料往往更真實,更珍貴。
3、字型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用篆書抄寫,《老子》乙本用隸書朱寫。
從文字來看,也說明楚簡版是早于帛書版的。
4、内容完整性不同
郭店楚簡《老子》主要是甲組、乙組和丙組。三組共涵蓋通行本《老子》的31個章節,其中全錄章節共23章,節錄章節共8章.
共計2046字,總字數僅相當于帛書版或通行版《老子》字數的五分之二還弱。
經過權威專家考證,竹簡本《老子》并非完整本。既不是一個完整抄本,也不算一部完善的思想著作。
僅相當于《老子》五千言的三種節錄本,同帛書版《老子》相比較,僅完整性就不可否認存在很大的缺陷,雖然成書時間早于帛書版,但卻完全不足以被定為《老子》原本。
帛書版《老子》,分甲本和乙本。但甲本和乙本均是《老子》完整版本,字數和通行版也差别不大.
尤其是乙本在篇末還明确記着“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的字數統計,與《史記》關于《老子》“五千餘言”的記載也是完全相吻合。
5、篇序結構不同
郭店楚簡版《老子》從甲、乙、丙三組簡本看來,它隻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種節錄本。
是為了一定目的從《老子》五千言中分别節錄出來的,各有中心思想,内容比較單一,沒有嚴格的章節結構。
其中:楚簡《老子》甲組所收集章節内容,主要論述“無為”“無欲”“居下”“不争”;
楚簡《老子》乙組,主要凸顯《老子》關于少私寡欲、長生久視之道;楚簡《老子》丙組,中心思想又在闡述《老子》關于“道法自然”的修身理論。
專家學者進一步研究分析,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組,非常有可能是墓主人“東宮之師”根據教學需要節錄出來的部分内容,各有其中心内容,各突出《老子》五千言中的一個思想方面。
但對照《老子》五千言的完整思想體系看來,三個節本都是不完善的,《老子》五千言中還有不少重要内容在甲、乙、丙三個版本中還都沒有全部反映出來。
與楚簡《老子》相對比,帛書版無論是甲本還是乙本都是内容完整的五千言,全卷均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甲本、乙本均不分章,内容章次篇序也完全一緻。
通過對三個版本系統比較分析,我們發現:通行本《老子》因為在社會流傳時間久,經過許多人為的編修,與原著已經差别比較大;
楚簡《老子》的雖然确實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老子》抄本,但其僅相當于《老子》部分内容的摘錄,不能稱為《老子》原本。
相關專家經過研究還進一步發現,竹簡《老子》字句内容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内容也非常接近,也佐證了帛書《老子》的真實性和價值。
帛書《老子》甲、乙本雖然比楚簡版本晚了一兩百年的曆史,但時間上還是非常接近老子所生活的年代,被編修篡改的内容很少。
而且内容完整,無疑帛書《老子》才是迄今為止最接近老子原著的版本,尤其是甲本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權威的《老子》版本。
參考書籍:熊春錦先生校注《老子·德道經》
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
本期話題
讀完本文,你有什麼感悟呢?
歡迎在留言評論與分享
作者:郭瑞成配圖/ 美編: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