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正于湖南衛視和芒果TV熱播,在這次以大寫意的方式回溯中國曆史,以鮮活的人事彰顯中國精神的影像記述中,演員的動情演繹,配音者的詩意表達完美融入了故事。這些在高度達成創作意圖的同時,也獲得了觀衆的熱烈回應,社交平台的點贊和讨論不絕于耳。戲裡戲外的他們,都成為紀錄片《中國》的講述者,當現在的“我們”審視曆史的“我們”,作品的思想内涵也随之拓展、豐富。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以夢為馬”概念圖

鏡頭内外講述《中國》

“李杜二人承繼了中國此前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互相照耀,也照耀着中國。”“趙佶的千裡江山,隻剩半壁,卻依然如夢如畫,絢爛無比。”與第一季相同,《中國》第二季中,随着中國曆史畫卷徐徐展開的,仍然是周濤、何炅的“靈魂旁白”。觀衆感慨:“旁白聽似平靜的講述中,透着厚重的曆史感。”“很喜歡周濤老師的聲音,溫柔、深邃、有力,充滿了自己的創作與了解。”旁邊的講述不争不搶地與劇情并行,在呈現極緻視覺體驗同時,給予觀衆沉浸式的聽覺感受。

和旁白一起參與演出的,是《中國》中飾演曆史人物的演員。無論是惺惺相惜的李白杜甫,還是悲情英雄式的關漢卿,抑或是為臣之道迥然相異的張居正與海瑞,演員扮演曆史人物,同時成為曆史的講述者,給予觀衆充分的代入感。這些曆史閃回和人物回眸讓很多觀衆淚目,“淚流滿面”“看哭了”是彈幕中出現最多的字眼。年輕的觀衆深情寫下觀後感:“作品能讓人淚濕眼眶,我們感動于這些渺小又倔強的個體,能建構出如此厚重博大的文明!”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中的張居正與海瑞

“旁白,文案,畫面,音樂,立意無一不贊。”觀衆為《中國》第二季打出高分,也佐證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初衷。正如該片曆史顧問,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副教授馮立君所說:“演員的服飾準确、精美,陳設極簡而富表現力,旁白由國内著名的播音員們娓娓道來,沉靜,恬靜,即便是沖突爆發的場面也有一種靜觀其變的味道,沒有過于刻意的表演,這是另一種以假亂真。”

在《中國》播出的過程中,戲裡的“講述”和戲外的“講述”相得益彰,形成令人愉悅的關聯。而這種互動,必然牽引着更多當代人走入中國的曆史,探尋故事、聆聽聲音、汲取滋養。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中的曆法世紀之争

如何用一部紀錄片講述中國

将一部紀錄片命名為《中國》,将千年曆史凝練于幾十集作品,足見創作者的勇氣和信心;而一部不講宮鬥、不講權謀,隻将社會、經濟和生活作為背景,探尋曆史中沉澱下來的思想價值和制度價值,是一部文藝作品執拗的堅持。

為何講述?以何種方式講述?是《中國》主創初心的展現。《中國》第二季制作人李東珅表示:對本國曆史能“略有所知“的樸素目的,以及對已往曆史的“溫情和敬意”,是《中國》一片的創作起點。相比以往曆史類紀錄片更注重在某一段曆史、或某個事件、人物中挖掘故事。《中國》則是要成為一部影像化的中國“通史”,一步了解曆史發展的簡明“大綱”。

放棄了對曆史系統、連貫、全面的介紹,放棄了編年史的記錄方式,放棄了純主題化的講述方式,放棄了深入挖掘和考據曆史細節。李東珅說,《中國》最終選擇了那些對後世最具深遠影響,在當時最具開創性、轉折性的重要節點,最具代表性、時代感、最富戲劇性的人和故事,追溯今日中國和中國人如何一路走來。因為這樣的選擇,決定了《中國》大寫意的基調,也決定了每一個人和故事的深度和溫度。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中的徐光啟與利瑪窦

伴随着影像叙事帶來的優勢,也貫穿着個性化、風格化的表達和呈現。在馮立君看來,作為一部紀錄片,《中國》在曆史講述上實作了現象級的突破,“它第一次完美地用這種慢鏡頭、背景虛化為真實山水、注重瞬間場景定格的鏡頭語言來講述中國的曆史。這種鏡頭語言,巧妙貼合中國故事,而且故事和畫面融為一體了。”

在主題上,《中國》第二季梳理了中國千年的思想源變,呈現家國情懷與民本思想的誕生,亦呈現世界的平行發展。但在表達上,《中國》以訴說凸顯了“溫柔的力量”,正如馮立君的總結:《中國》是人物,是生活,是中國人,是中國人的生活,是非凡的中國人,是非凡的中國人如常的生活。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中的張謇

《中國》展現對中國的“追尋”

“當季風傳來四海八方的訊息,中國一點點打開了面向世界的視窗。”當觀衆津津樂道着《中國》第二季美不勝收的解說詞時,也在它的鏡頭中探尋着一部紀錄片背後的曆史觀點,文化态度。

這當然是主創團隊身負的重要使命,觀衆在《中國》第二季分集的名字背後,感覺到了文化思想的流變和演進:《夢境》展現了宋朝的審美,甚至決定了後世中國人的審美高度;《市井》講述了戲劇承擔起了文以載道的使命;《大都》拍出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再次得以延續的盛況;《觐見》重制了中西文化的曆史對視……“中國從哪裡來?如何走到今天?祖先在締造國家的同時,如何塑造了這片土地的精神氣質?”李東珅說,主創正是懷着這樣的好奇心和敬畏心,走過了長達五年的學習、摸索和創作的過程。

鏡頭内外 集體講述 萃取曆史 《中國》追尋中國本質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中的乾隆與馬嘎爾尼

創作态度,直接展現着創作者的曆史觀,馮立君解析道:“既然曆史中國是現代中國的源頭,今天的我們如何了解曆史上的‘我們’,也就是《中國》最重要的任務了。這種‘了解’,便是追尋。追尋曆史中國的美,無論是思想争鳴之美,建設統一國家之美,沉着應對曆史變局之美,抑或奮起追趕世界潮流之美。”

是以,我們在《中國》第二季裡看到了漢字文化的精緻化,看到了北方民族文化精血的新一輪注入,看到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如信仰一般的共識……曆史中國的演進,就是中國文明的發展;中國文明的發展,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不變與變。令人欣喜的是,普通觀衆感受到了主創的良苦用心,他們感慨,“《中國》從那些曆史人物的思想切入,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時代的映射。”而這,大概就是對一部紀錄片的最佳注腳。

來源:北青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