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其實與月光無染,最終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2022年,貝多芬離去195周年。如果說哪些樂曲可以串起貝多芬的一生,似乎就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了。

貝多芬自26歲寫下第一首鋼琴奏鳴曲始,到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Op.111終,期間相距了31年。31年,共作32首,平均下來,差不多一年一首。誠如英國音樂學者路易·肯特納所說,這些鋼琴奏鳴曲,就是貝多芬的自傳。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其實與月光無染,最終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1818年奧古斯特·馮·克勒貝爾所繪的貝多芬素描。

無論是布倫德爾的精确演繹、巴倫博伊姆的強權式彈奏、施納貝爾的高貴穩健,還是肯普夫的雍容典雅、索科洛夫的鮮靈诠釋,都各有千秋。這些如今已被“古典”殿堂奉為圭臬的鋼琴奏鳴曲,放在200多年前,卻都是實驗性的音樂,主要實驗貝多芬的“動機展開式”作曲法。

所謂“動機展開式”,是一種将原始樂思做各種剪裁組合的發展手法,展現音樂中統一的邏輯力量。另外,傳統的奏鳴曲模式一般都是三個樂章,而貝多芬的奏鳴曲卻不乏四個樂章者。天賦異禀的即興才能,更使他在編織織體時多了一份随意的開闊。

以人稱“小悲怆”的作品Op.10,No.1為例,全曲以一個附點音符為動機,帶來音樂發展的動力。慢闆的裝飾音不再作為裝飾,它融化成了溫柔的旋律。第三樂章出現了一支質樸的德奧民歌,這些素材後來皆發展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基本骨架。

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其最為著名的《悲怆奏鳴曲》Op.13,第二樂章如歌的慢闆,他将大部分音符留在了中低音區,溫柔的樂句是以變得莊重,熾熱的情感在悲劇之火中淬煉,像一枚動人的子彈,可以直接覆滅一顆心。普魯斯特的祖母曾對此曲發表過獨到之洞見,将洋芋燒牛肉比作烹饪界的“悲怆奏鳴曲”,因其困難正在于其簡單。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其實與月光無染,最終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1906年,李叔同繪制炭筆畫《樂聖比獨芬像》,“比獨芬”即貝多芬,有人考證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繪制的一幅貝多芬像。

《月光奏鳴曲》Op.27其實本與月光無染。的确,貝多芬在創作《月光奏鳴曲》期間正與自己16歲的女學生朱麗葉塔相戀。貝多芬動辄說過,他一輩子不要婚姻,可實際上,他是一輩子都在戀愛,最長的戀情也從未超過7個月,他的藝術與生命都需愛情來點燃。與朱麗葉塔是他最長的一段戀情,而這首流傳後世的經典佳作,則是二人短暫愛情的永恒見證。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其實與月光無染,最終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那些年,國小國文課本上的《月光曲》的故事,是後人根據樂曲意境所作的美好想象。

這首奏鳴曲也屬貝多芬的一個實驗之作。一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皆采用中速奏鳴曲結構,而掀開《月光奏鳴曲》帷幕的竟是一個慢闆樂章,主旋律交給小指,含蓄的鋼琴織體與簡潔的曲調将樂思營造出憂傷、感懷、不詳、暗湧的氛圍。鑒于第一樂章所烘托出的這朦胧靜美的伏筆,末樂章便演化為比《暴風雨》更為狂亂肆虐的急闆樂章,沖動的音型如潮水般洶湧,樂評人查爾斯·羅森認為“這是對情感的不羁表達,直到200年後的今天,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詫異”。是以,《月光》的本質,最終指向的并非某位女士,而是回歸到身體本能的激情。月光,是一種美學。最終讓貝多芬突破古典音樂的,是他真摯而深沉的感情。

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其實與月光無染,最終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