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蔚來怎麼了?

蔚來怎麼了?

身處汽車圈,總能聽到周圍人拍着大腿、與财富失之交臂的感歎,而失之交臂最多的對象,一個是特斯拉,另一個就是 2019 年的蔚來。

彼時,蔚來剛傳遞一萬輛車,遭遇了大規模的召回事件和産能危機,股價一度跌至 1 美元。挺過至暗時刻的蔚來,在這兩年來似乎迎來屬于自己的輝煌,從股價到銷量,一路領跑新勢力,一直到……最近幾個月,這種「輝煌」按下了減速鍵。

前不久,各車企 2 月的汽車傳遞量出爐,蔚來汽車共傳遞 6131 輛,而同為新勢力的小鵬和理想則分别傳遞 6225 輛和 8414 輛。繼去年下半年讓出了「蔚小理」帶頭大哥的寶座後,蔚來這次更是被哪吒反超,掉出了新勢力銷量前三。

與銷量下滑同時出現的,是蔚來最近一系列讓人看不懂的打法:

一反往年在年底 NIO Day 釋出新車的正常操作,蔚來在 ET5 釋出僅僅兩個月後,就曝光了新車型 ES7;ES7 與目前在售的 ES6、ES8 一起,也可能讓蔚來 SUV 産品線變得格外擁擠;

蔚來汽車美股股價從 41 美元跌到 20 美元,曾一度跌至 17 美元,與去年最高點相比,市值縮水了三分之二;

就在手機廠商紛紛造車時,蔚來反向操作,據傳籌備起了造手機的業務;

3 月 10 日,蔚來正式在港股上市,并且為了快速上市,蔚來選擇了不融資的「介紹上市」模式;

......

這一件件看起來不太相關的事情,頗有種不按章法出牌的意思。也讓我們很難不問一句:最近蔚來怎麼了?

跌出新勢力三甲,蔚來掉隊了?

3 月 10 日,蔚來在港股上市,通過「介紹上市的方式」放棄了融資的機會。

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港股已經從去年開始持續了一年的大跳水,最近的地緣沖突更是讓它屢創新低,身處美股的中概股最近也頻頻傳出「被迫退市」的消息;更雪上加霜的是,最近蔚來的訂單表現也不是那麼理想。

蔚來怎麼了?

2 月各品牌傳遞量出爐,蔚來在 2022 年的前兩個月累計傳遞 15783 輛,同比增長 23.3%;與此同時,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分别傳遞 20682 輛和 19147 輛,哪吒汽車累計傳遞 18126 輛,将蔚來擠出了新勢力前三的位置。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幾個月的傳遞量來評價一家車企,但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對于使用者還是資本,傳遞量都是最直覺的,也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選擇。對于蔚來的「掉隊」,一半可以說是「情理之中」,而另一半就是自家産品導緻的「意料之外」。

為什麼說一半是「情理之中」呢?

李斌曾經這樣回應過對銷量的質疑,大概意思是,你不能讓 BBA 與大衆、豐田拼銷量。

的确,讓不同定位的品牌 PK 銷量有點不太公平,蔚來平均售價超過 40w 的産品,自身就限定出了一塊兒市場。在燃油車領域,40~48w 價格區間的銷量,幾乎剛過 32~40w 的一半,更不用說使用者群體龐大的 20w+區間了。如果這樣看來,當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漸成熟,蔚來與理想、小鵬、哪吒的銷量拉開差距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結果,隻是時間問題。

蔚來怎麼了?

不過,現在好像還沒到時候。蔚來最近幾個月的傳遞量不隻是沒打過對手,也沒打過曾連續幾個月傳遞破萬的自己,2 月傳遞量同比增長僅有 23.3%。那就要說另外一半原因了。

回看過去一年裡新能源銷量排行榜的前幾家,幾乎每家都有一兩款爆款車型來撐場子。比如 Model 3/Y 之于特斯拉,理想 ONE 之于理想,小鵬 P7 之于小鵬,它們憑一己之力貢獻了一半以上,甚至全部的訂單。對于蔚來來說,ES8、ES6、EC6 三款車型則相對平均,相對最新的一款車型 EC6 每月的訂單量比不過 ES6,而 ES6 上市至今已經三年了。

蔚來怎麼了?

3 年對于一款車型的生命周期來說并不算長,不過對于智能電動車來說,就不一樣了。

飛速發展的智能化、電動化技術,内卷式的産品配置疊代,讓智能電動車跑步前進。去年大家還在為了 8155 晶片搶先上車而歡呼;過了個年回來,8295 晶片已經預備就位了;2020 年大家還在讨論雷射雷達上車的可能性和成本,到了 2021 年底,各車企已經開始了雷射雷達數量的比拼。

盡管「内卷」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如今的智能電動車,真是太卷了,可供選擇的産品也太多了,讓一款車型持續保持三年的競争力,也太難了。

正因如此,幾乎每家自主品牌都在盡量一年推出 1~2 款新車型,來追上科技的腳步。而在過去的一年多裡,蔚來雖然推出了 ET7 和 ET5,卻始終沒有新車型傳遞。那些潛在車主們,或是下手了「886」,或是被其他品牌的新産品吸引走,剩下的忠實使用者們也不在乎再多等兩個月 ET7 了。

蔚來怎麼了?

也許是嘗到了新車「空窗期」的苦頭,蔚來從去年年底開始優化生産線,擴張産能,來應對新車型傳遞的壓力;同時也劇透 ES7 的車型,争取通過更完整的産品矩陣和新車型,來重回巅峰。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就算傳遞量上漲了,蔚來的下一步依然不好走;甚至可以說規模越大,路越艱難,為什麼呢?

當服務變成「甜蜜的負擔」,

蔚來的下一步怎麼走?

回顧每一家站穩腳跟的車企,幾乎都有一個标簽來展現它的核心競争力和品牌價值。比如燃油車時代,V8 發動機、極緻的駕控體驗打造出的技術門檻。到了智能電動車時代,這種标簽更多元化,比如理想的奶爸車,小鵬的智能化,特斯拉的各種兩極分化的标簽……

對于蔚來來說,這個标簽并不在某款車型上,而是整個品牌的服務,是蔚來的核心競争力。

蔚來怎麼了?

蔚來對于服務不計成本的投入,幫助它在早期站穩腳跟,度過低谷的 2019,也一度送它坐上新勢力大哥的位置。

多少使用者是沖着「像加油一樣友善的換電」而選擇蔚來,是因為朋友極力推薦下的「漣漪效應」而選擇蔚來,是因為自營的官方二手車體系、自營駕享服務、NIO Service 而選擇蔚來。這些使用者營運和補能體系提升了蔚來的「軟實力」和品牌吸引力,幫助蔚來打造了立足根本。

而随着蔚來産品規模的擴大,這些「軟實力」的規模也在擴大。2021 年第三季度,蔚來累計建成蔚來中心 4 家,蔚來空間 39 家。在充換電設施方面,第三季度共建成換電站 217 座,超充站 175 座,目的地充電站 159 座。

蔚來怎麼了?

對于汽車行業來說,汽車的零部件和生産成本會随着規模效應而降低,但是服務的投入并不會因為數量和規模增加而「降本增效」,甚至當使用者規模急速擴大時,保障同樣服務水準需要的人力、物力不隻是簡單的等比例上漲,而是需要更多。

2020 年初,蔚來曾推出服務無憂 2.0 和保險無憂項目,代替了原有的服務無憂 1.0。新的版本剔除了個别資源占用過多的情況,減少了服務,同時也降低了使用者訂閱服務的費用。彼時蔚來剛挺過至暗時刻,使用者傳遞數量開始上漲。随後的 2021 年和 2022 年初,這兩項服務也在每年做出權益和價格的優化。

随着 ET7 和 ET5 傳遞,蔚來的服務體系要面臨新的更大規模的壓力。也許,蔚來需要調整的不隻是 NIO Service。

重新歸隊,還是要靠「硬實力」

對于一家定位高端的車企來說,服務是一個品牌的附加值,是加分項,但不是品牌的全部本質。就好像我們會為了更周到、更貼心的服務而選擇海底撈,前提是,它家火鍋吃起來還不錯。

我們不能把火鍋與汽車相提并論,因為對于消費者的選擇來說,每天要開車出門、可能會用上幾年的汽車本身的産品力更加重要。

正因如此,在最近的 NIO DAY 上我們看到蔚來似乎不再一味強調「使用者」,轉而強調的是研發能力、體系化能力,2021 年蔚來投入研發的費用也同比翻了一倍:Aspen3.0.0 車機系統、推出 75kWh 三元锂電池包、研發 150kWh 固态電池、自研的自動駕駛 NAD,以及即将登場的 NT2.0 平台等等。這些研發的投入和技術的落地,促使蔚來的産品矩陣不斷擴大。

蔚來怎麼了?

也許正是經曆了過去一年多的「新車空窗期」,前不久,蔚來劇透了新車型 ES7,這款新車型不僅與 ET7、ET5 共享 NT2.0 平台,車型介于 ES6 和 ES8 之間,并有可能在今年内傳遞,一年傳遞三款新車型。

在蔚來擴大産品矩陣的同時,如何避免自家産品「多代同堂」的内卷,如何避免晶片短缺、電芯短缺、原材料漲價等一系列供應鍊難題,也成了蔚來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需要面對的考驗。

蔚來怎麼了?

最後

與 2019 年的「至暗時刻」相比,如今銷量的下滑、股價的波動隻是小風小浪,好像并沒有帶來巨大的危機。不過與當年相比,如今智能電動車市場的風浪卻大得多。品牌的競争、産品的内卷,新品牌的層出不窮,傳統車企在智能電動車上的發力,都讓如今的骨頭更加難啃。

我們無法像百米沖刺那樣跑完一場馬拉松,一家車企也無法用最初起步的姿态打完全場智能汽車的比賽。

如今的蔚來也許正是需要調整打法的時候,尋找産品與服務的平衡,尋找屬于蔚來的新故事,才能以輕盈的姿态應對蔚來漫長而激烈的比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