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四五歲的時候,原型就已經建立起來了,他們以原型為根據,通過各不相同的方式犯錯、抗争和發展。他們的目标各不相同,有的想要離開這個他無法融進去的世界,有的想要成為畫家。他們可能并不清楚應該怎樣戰勝這些缺陷,雖然我們可能很清楚,但也很少能通過正确的方式向他們解釋清楚, 在孩子原型形成的時期,改正錯誤是比較簡單的,不過要是有些錯誤在這個時期并沒有被改正,那麼後來在改正的時候,就要把這個階段的整體情況都要回顧一遍。

是以,家長們在幼兒童年的指導要在培養合适的社會興趣方面着手,這樣才能建立健康而又意義的目标,并使之完善定型。
原型能夠表現個人的早期個性,在形成了原型以後,也就可以确定方向了,個人的方向就會變得比較具體。我們之是以能夠預測将來的生活能發生哪些事,也是這一事實的緣故。是以這種方向所确定的規則必然包括個人統覺。一個人在認識某種環境的時候,總是帶着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根據環境的真實存在形式來了解。也就是,他在了解環境的時候,總是以自己的統覺系統為依據。
所有人的不同性格都是由這種統覺系統組成的,是以個人的統覺系統和這種沉迷具有一緻性,我們隻要知道孩子的哪個器官存在問題,就可以知道他的興趣是什麼,不過,有些孩子的外部特征可能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也不能被發覺,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統覺體系會限制他們所體會到的自卑心理,是以發現兒童的興趣也并不簡單。
當孩子的統覺系統中已經具有生理自卑的因素時,即便我們觀察生理自卑的外部表現,也未必能揭示統覺系統。要想廣泛的壓制兒童的自卑感,防止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的産生,就要經過一定的學習,使他們具有社會系統的能力。
是以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時,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有能力克服困難。正确應對自卑的唯一方法和建立自信的唯一方式莫過于此。
寫在最後,自卑問題的正反面就是社會适應。因為一個人的懦弱無能和自卑,是以我們才能看到人類要在社會中生活,也就是說個人得到救贖的方向隻有社會協作和社會興趣。
注:内容從個體心理學中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