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馬加鞭沖向315?鎖電自燃刹車失靈争議不斷,威馬汽車将暴雷?

快馬加鞭沖向315?鎖電自燃刹車失靈争議不斷,威馬汽車将暴雷?

汽車企業似乎是315的“釘子戶”,幾乎每年都會參會。18年的大衆途銳發動機進水,20年的寶駿560變速箱故障,21年呼聲最高的本應是特斯拉,但最終卻是福特和英菲尼迪因變速箱問題“雙料”上榜。

回顧往年315的曝光曆史可知,被點名的都是與傳統燃油車相關的企業,新能源車企一次都沒有上過315晚會,離315最近的特斯拉也在去年“擦肩而過”。

如今與新能源車企相關的補貼逐漸退熱,已經不算新興産業的新能源車企是否會被315“邀請”?威馬汽車會不會就是這一典型?

野蠻生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将被315“殺雞儆猴”?

315指的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旨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但保護權益的方式并非是将所有“不良”企業曝光,重點是抓典型,也可以了解為“殺雞儆猴”。

也并非所有企業都“有幸”被315點名,回顧去年被曝光的9個事件可知,315曝光的主要參考标準圍繞着“安全”兩字,其中包括資訊安全(曠視“偷臉”、手機安全陷阱、履歷黑手以及搜尋之“病”)、食品安全(又見瘦肉精)、人身安全(福特和英菲尼迪的變速箱以及“瘦身”鋼筋)和财産安全(名表維修黑幕)。

315曝光的企業涉及到各行各業,一般來說兩個事件之間并不牽連,但以安全考慮的角度出發就會發現,除去食品安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亂象幾乎符合315去年所有的挑選标準:

人身安全:新能源車輛自燃、刹車失靈、自動駕駛技術失靈,嚴重威脅了車主的安全。

财産安全:新能源汽車行業透明度相對較低,各種内幕操作

出不窮,騙保、高價配件等問題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

資訊安全:電動化時代已過,目前智能化才是新能源車的最大亮點,但行業尚未建立一套标準去規範車企資訊采集的界限,相對于曠視的“偷臉”,新能源車幾乎可以将人扒得“赤裸裸”。

自315創辦以來,尚未有一個行業從多個次元威脅到消費者的安全,新能源汽車行業當屬第一。從去年消費者對特斯拉上315高漲的呼聲就可以發現,廣大消費者已經開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亂象有些不滿。

那麼為什麼去年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沒有上315呢?原因或許有兩點:

首先,相關部門缺乏相應的“标準”,這一标準指新能源行業尚未度過“發育”階段,沒有明确的行業标準去鑒别和劃定責任。當然,也不排除新能源車企上315會打擊造車新勢力的積極性,影響新能源汽車行業整體發展的可能。

其次,相關部門缺乏證據,特斯拉發生事故的節點離315太近,相關部門來不及驗證。而且衆所衆知,特斯拉當時的公關具有“概不認錯”的一貫作風,安全事故在法理上還未徹底蓋棺定論。

然而今年不同以往,新能源汽車行業滲透率已經突破了20%,早已跨過初期的“發育”階段,行業标準雖然還不完善,但已經有了一定的參考依據,權威部門對新能源車企的“敲打”也日益頻繁。

當一個行業野蠻生長過後,就必然會進入急需被撥亂反正的新階段。比如電子煙,2018年市場大爆發後,2019年的315就将其點名,自此之後,相關政策接連發放,将電子煙賽道的撥向正規。

亂象叢生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似乎也到了這一階段,并且剛好與315的主題相“契合”。按照315以往的标準來看,新能源汽車行業或許會被推出一個典型。

二、新能源行業“潛規則”泛濫,威馬汽車急當“典型”?

315即将到來,哪吒、威馬、小鵬、比亞迪等車企都有被消費者投訴,縱觀車企與消費者沖突的焦點,似乎威馬涉及到的問題更全面。

消費者與威馬汽車爆發沖突的主要導火索是“鎖電”問題,事情的緣由是在去年12月23日至今年1月15日,威馬汽車開展了“迎新年使用者特優”,選取了1.8萬名車主,贈予他們全面車輛檢查服務和 200元的禮品卡,不過車輛檢查回來後,部分車主發現續航裡程明顯下降。

由此,還有相關車主根據這一事件寫了首名為《200塊就把我騙了》的歌曲,集體投訴發起人“米周不姓米”後續更是在微網誌@了威馬汽車創始人沈輝以及威馬汽車,并表示,“315不見不散”。

“鎖電門”的真實性暫且抛開不談,問題的焦點或許應該放在車企為何鎖電,真的是為保護電池或者延長電池壽命嗎?

或許未必,“鎖電”通俗意義上指的是将部分電量鎖住,避免電池過充過放,動力電池過充過放都有導緻自燃的可能。

舉個例子,早期手機電池自燃大都是過沖過充引發的,隻要将部分電量鎖住就會降低自燃的可能,但手機電池容量較小且大都為單組電池,軟體控制就能最大程度避免過沖導緻的自燃,手機企業沒不要鎖電“挑釁”使用者。

而動力電池的情況更複雜,僅靠軟體自行調控很難避免自燃,是以就需要鎖電。打個比方,原本電池能充滿99%(理想狀态下100%),但車企通過電池管理系統将20%的電量鎖住,隻能充79%,而且電池随着年限的增加會降低餘量,被鎖電的汽車充電量或許會遠低于79%。

在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陷入鎖電争議的不僅僅是威馬汽車,蔚來、廣汽豐田、小鵬汽車等車企亦不能幸免。有意思的是,這些企業在鎖電争議爆發前,都或多或少有新聞爆料其旗下新能源汽車存在自燃現象。

比如最典型的特斯拉,2019年集中爆發自燃事故後,特斯拉就釋出了OTA更新聲明,不出意外,果然有車主爆料其特斯拉在更新後被鎖電。但遺憾的是,當時相關的行業标準在當時還未完善,很難證明特斯拉鎖電的事實。

廣汽豐田iA5的情況類似,在自燃事故爆發後的一個月,也有車主爆料自己的iA5疑似被鎖電。

威馬汽車因車輛自燃造成的影響也不小,2021年10月開始,威馬汽車陸續召回了1282輛汽車,召回原因威馬官方解釋為“供應商在生産過程中混入了雜質”。但到了去年12月,威馬汽車的EX5在一周時間内,先後在鄭州、三亞、海口三地自燃。12月底威馬汽車“迎新年使用者特優”活動開展後,就有大量威馬汽車車主爆料被鎖電。

以上部分自燃事故在法理上還尚未有定論,但如果一切爆料屬實,那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潛規則”犯下了三宗罪:無視消費者的知情權私自更新系統;将未成熟的車輛投放市場,危害消費者的人身安全;虛報裡程虛假宣傳,侵害消費者的利益。

當行業潛規則被放在了明面,那麼就需要權威機構及時撥亂反正,引導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向正規,315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據天眼查APP顯示,威馬汽車近一個月輿情量同比上月增長61%。

快馬加鞭沖向315?鎖電自燃刹車失靈争議不斷,威馬汽車将暴雷?

威馬汽車既陷入了鎖電争議,又有車輛自燃事故的發生,近日甚至又陷入了刹車系統突然失靈的争議中,315究竟會不會拿威馬汽車做典型“敲山震虎”,我們且看且行。

參考文章:

《“鎖電”騷操作,能解威馬自燃之困?》,連線出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