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概闆塊普跌,幅度比較大。
上午恒生科技表現也不好,這很好了解,香港的主流投資者也是海外機構。

前幾天俄羅斯和烏克蘭那邊折騰起來之後,中概闆塊整體又開始下跌,直接突破了去年12月到現在的平台。
很多朋友本周開始的時候都在研究是否要出手的問題。
當然如果管住了自己的手,看到昨天這種行情應該心情還不錯。
事情更直接的起因,是昨晚上百濟神州、百勝中國等 5 家上市公司進入「預定摘牌名單」。
基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如果外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送出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所要求的報告,SEC有權将其從交易所摘牌。
這引發了市場擔憂:
這種操作會不會蔓延到其他公司?
海外投資者會不會逐漸抛棄中國公司?
中國企業作為一個闆塊的投資邏輯會不會有重大風險?
作為雙重苦主,中概網際網路又經曆了一次暴擊。
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中概網際網路闆塊的邏輯還在不在,以及觀察哪些信号能幫助我們判斷觸底。
先提醒一件事情,本次中概網際網路闆塊的觸底,價格本身并不是重要參考依據。
先說說中概網際網路的價值,畢竟如果沒有價值,下跌是沒有盡頭的。
從2021年初,中概網際網路開始很流暢地下跌,起因是2020年底開始的針對網際網路行業一系列的監管、規範與整頓。
大意是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長期方向和趨勢在政策的指導下,需要轉向。
2021年随着各項政策出台,将直接影響行業各類型公司的根本商業模式,未來的方向會朝着“基礎設施化”、“賦能實體化”、“高、精、尖化”發展,助力共同富裕。
傳統意義上的先燒錢建設壁壘,行業集中度提升後收取“平台稅”行不通了;
基于股權和資本的橫向發展,大混業經營的模式行不通了;
對社會各類資源隻抽取、少反哺的單向發展模式行不通了;
但是,網際網路行業并不會消失,更進一步的是網際網路巨頭不會消失。
顯然作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網際網路提供的各類型服務對整個社會仍然有巨大價值,我們很難想象今天的生活工作沒有網際網路提供的各類工具和服務,效率和體驗會退步到怎樣的程度。
網際網路行業仍然将是尋求技術創新的行業主力,從業務能力來看網際網路行業在探索數字經濟、元宇宙的過程中,顯然比市場所追捧的什麼傳媒公司、內建商更重要一些。
網際網路巨頭不會消失,則是由于網際網路行業特征決定的。
我們找來另外一個大型、苦主行業,地産做比較。
地産行業也在經曆着強監管,地産行業也是關乎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行業。但是具體到某一個地産公司——是可以倒閉的。
保證交房、保證風險不傳導到金融體系雖然難,難不是不可以。
網際網路行業則不同,在某些領域,一家網際網路巨頭幾乎等于一個領域,巨頭倒閉對整個體系的影響是巨大的。
前幾個月市場人士也漸漸認可了這個觀點:并不是要消滅這些公司,而是要在新形勢下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行業有價值、巨頭公司有價值,在下跌的過程中總會有好的投資機會。
問題是,如何做出判斷呢?
這就要從市場參與者的腦回路說起。
2021年上半年政策轉向以後,市場面對大方向的改變,“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既然不知道會發生什麼,那麼先避險為好。
市場不怕确定的壞消息,怕的是不知道有什麼消息。
2021年11月份反壟斷局正式成立,政策指導也進入了常态化——這是好事,對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邊界更清晰了。
去年一年時間,就這個長期轉向的情緒宣洩得差不多了。
現在,進入了“具體怎麼轉向”的階段。
無論是房地産、還是金融,到最後都有一個重要的詞彙,叫“長效機制”。
這個長效機制顯然不是“長效性罰款”,而是必然對業務端進行某種規範。去年在資料安全、個人隐私、電商二選一領域做出了規範,但并非是市場關注的“長效機制”。
市場關心的是那些能夠深刻影響盈利模式、商業空間的措施。
比如電商傭金到底怎麼調整、外賣抽成怎麼調整、推薦算法到底怎麼規範、對平台企業混業經營的指導意見,等等等等。
從一條發展道路,轉向另一條道路,得有路标才行,市場等的就是這些非常具體的路标。
有些行業比如網際網路k12教育,路标上寫着“此路不通”;另外一些行業則會因為路标上寫了個人隐私,很多業務就沒法做了。
未來還有一個重要階段是,方向和路标都有了,這些企業走得順不順?也就是業績到底能不能證明企業能夠重回正軌。
記得2021年初的時候很多分析師很樂觀,覺得反壟斷并不會顯著影響業務和财務表現。
然而在2021年三季度财報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就是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普遍出現達不到分析師預期的情況。
這說明市場環境+監管要求對各個公司産生了實質性業務影響。
是以即使政策細節落地,仍然需要各家公司證明自己有能力在新的監管要求下,業績有能力企穩回升。
有些企業在新的規則之下,商業模式玩不下去了;有些企業則會顯著地改變财務報表的收入利潤結構;而有的企業,反而會受益。
這需要各家公司在所在行業,用業績和财務報表說話。
當下的局面。
目前,情緒的觸底、政策的落地、業績的企穩,這三項觀察信号裡我們看到的是隻有不到一個。
1)針對行業轉向,國内相關改變引發的情緒基本到底了,而海外的情緒最近開始升溫。
這次對5家上市公司的相關行動,陰謀論的說法是和俄烏相關,我倒更願意從美國希望采用各種方式在加息周期來了解。
沒有俄烏沖突,2022年美聯儲的主線也是在保證經濟基本面的情況下,通過加息抑制通脹。
這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高通脹和脆弱的經濟是天平的兩端,加息太猛,經濟活動就會受到抑制(企業财務成本高企);不加息,看着連續上漲的食物和燃料,老百姓要跳腳,生産型企業也跳腳。
美國2月CPI同比漲幅上漲7.9% ,再創40年新高
美聯儲加息縮表是一個中周期事件,但是對市場影響最大的階段,反而是第一次加息之前到第二次加息左右。
随着加息動作不斷落地,市場對美聯儲的想法看得更清楚,造成的影響會更快反映在股價上。
中概網際網路這次的時間是加息周期的一環,影響時間不會超過本年度。
2)政策落地。
重要會議已經開完,具體措施的腳步近了,貫徹落實時間也快了。(不多說了,每天重新整理聞就好)
3)業績企穩。
對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從去年開始持續不斷地業績預期下調,業績達不到預期,至少需要1~2個财報周期确認,前幾天看了百度和微網誌,這種傳統、成熟的網際網路模式已經出現了企穩信号。
如果讓我排序的話,出現時間久、業務成熟的老牌公司會比新模式、尚未實作盈利的公司恢複快。
于是我們最快也要等到下半年初的時候,才能觀察到業績信号了——這和觀察美聯儲的信号是差不多一個時間。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機構确認業績企穩并不需要等到财報披露的那天,他們會通過高頻業務資料,找公司聊天提前預判。
對投資者來說,完全等到業績企穩再出手,可能會損失空間。
總結一下
網際網路行業是有存在價值的,隻不過需要找到一個價格的底部。
針對這個周期的變化,觸底需要觀察的信号包括了:
情緒(目前大部分情緒已經觸底,和美國相關的還需要觀察);
實質性影響商業模式的政策落地;(還沒有,外賣傭金下調有點那個意思);
業績(這需要等财報或者有門路的自己去估計);
市場的趨勢性下跌,對基本面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台壓路機開過來了。
也許有交易型快進快出的機會,但普通人是拿不到的。
壓路機面前撿硬币是個技術活,很容易被壓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