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概板块普跌,幅度比较大。
上午恒生科技表现也不好,这很好理解,香港的主流投资者也是海外机构。

前几天俄罗斯和乌克兰那边折腾起来之后,中概板块整体又开始下跌,直接突破了去年12月到现在的平台。
很多朋友本周开始的时候都在研究是否要出手的问题。
当然如果管住了自己的手,看到昨天这种行情应该心情还不错。
事情更直接的起因,是昨晚上百济神州、百胜中国等 5 家上市公司进入「预定摘牌名单」。
基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如果外国上市公司连续三年未能提交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所要求的报告,SEC有权将其从交易所摘牌。
这引发了市场担忧:
这种操作会不会蔓延到其他公司?
海外投资者会不会逐渐抛弃中国公司?
中国企业作为一个板块的投资逻辑会不会有重大风险?
作为双重苦主,中概互联网又经历了一次暴击。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概互联网板块的逻辑还在不在,以及观察哪些信号能帮助我们判断触底。
先提醒一件事情,本次中概互联网板块的触底,价格本身并不是重要参考依据。
先说说中概互联网的价值,毕竟如果没有价值,下跌是没有尽头的。
从2021年初,中概互联网开始很流畅地下跌,起因是2020年底开始的针对互联网行业一系列的监管、规范与整顿。
大意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长期方向和趋势在政策的指导下,需要转向。
2021年随着各项政策出台,将直接影响行业各类型公司的根本商业模式,未来的方向会朝着“基础设施化”、“赋能实体化”、“高、精、尖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传统意义上的先烧钱建设壁垒,行业集中度提升后收取“平台税”行不通了;
基于股权和资本的横向发展,大混业经营的模式行不通了;
对社会各类资源只抽取、少反哺的单向发展模式行不通了;
但是,互联网行业并不会消失,更进一步的是互联网巨头不会消失。
显然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型服务对整个社会仍然有巨大价值,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生活工作没有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工具和服务,效率和体验会退步到怎样的程度。
互联网行业仍然将是寻求技术创新的行业主力,从业务能力来看互联网行业在探索数字经济、元宇宙的过程中,显然比市场所追捧的什么传媒公司、集成商更重要一些。
互联网巨头不会消失,则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特征决定的。
我们找来另外一个大型、苦主行业,地产做比较。
地产行业也在经历着强监管,地产行业也是关乎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业。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地产公司——是可以倒闭的。
保证交房、保证风险不传导到金融体系虽然难,难不是不可以。
互联网行业则不同,在某些领域,一家互联网巨头几乎等于一个领域,巨头倒闭对整个体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前几个月市场人士也渐渐认可了这个观点:并不是要消灭这些公司,而是要在新形势下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行业有价值、巨头公司有价值,在下跌的过程中总会有好的投资机会。
问题是,如何做出判断呢?
这就要从市场参与者的脑回路说起。
2021年上半年政策转向以后,市场面对大方向的改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既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那么先避险为好。
市场不怕确定的坏消息,怕的是不知道有什么消息。
2021年11月份反垄断局正式成立,政策指导也进入了常态化——这是好事,对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边界更清晰了。
去年一年时间,就这个长期转向的情绪宣泄得差不多了。
现在,进入了“具体怎么转向”的阶段。
无论是房地产、还是金融,到最后都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叫“长效机制”。
这个长效机制显然不是“长效性罚款”,而是必然对业务端进行某种规范。去年在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电商二选一领域做出了规范,但并非是市场关注的“长效机制”。
市场关心的是那些能够深刻影响盈利模式、商业空间的措施。
比如电商佣金到底怎么调整、外卖抽成怎么调整、推荐算法到底怎么规范、对平台企业混业经营的指导意见,等等等等。
从一条发展道路,转向另一条道路,得有路标才行,市场等的就是这些非常具体的路标。
有些行业比如互联网k12教育,路标上写着“此路不通”;另外一些行业则会因为路标上写了个人隐私,很多业务就没法做了。
未来还有一个重要阶段是,方向和路标都有了,这些企业走得顺不顺?也就是业绩到底能不能证明企业能够重回正轨。
记得2021年初的时候很多分析师很乐观,觉得反垄断并不会显著影响业务和财务表现。
然而在2021年三季度财报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各大互联网公司普遍出现达不到分析师预期的情况。
这说明市场环境+监管要求对各个公司产生了实质性业务影响。
所以即使政策细节落地,仍然需要各家公司证明自己有能力在新的监管要求下,业绩有能力企稳回升。
有些企业在新的规则之下,商业模式玩不下去了;有些企业则会显著地改变财务报表的收入利润结构;而有的企业,反而会受益。
这需要各家公司在所在行业,用业绩和财务报表说话。
当下的局面。
目前,情绪的触底、政策的落地、业绩的企稳,这三项观察信号里我们看到的是只有不到一个。
1)针对行业转向,国内相关改变引发的情绪基本到底了,而海外的情绪最近开始升温。
这次对5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行动,阴谋论的说法是和俄乌相关,我倒更愿意从美国希望采用各种方式在加息周期来理解。
没有俄乌冲突,2022年美联储的主线也是在保证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下,通过加息抑制通胀。
这本身就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高通胀和脆弱的经济是天平的两端,加息太猛,经济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企业财务成本高企);不加息,看着连续上涨的食物和燃料,老百姓要跳脚,生产型企业也跳脚。
美国2月CPI同比涨幅上涨7.9% ,再创40年新高
美联储加息缩表是一个中周期事件,但是对市场影响最大的阶段,反而是第一次加息之前到第二次加息左右。
随着加息动作不断落地,市场对美联储的想法看得更清楚,造成的影响会更快反映在股价上。
中概互联网这次的时间是加息周期的一环,影响时间不会超过本年度。
2)政策落地。
重要会议已经开完,具体措施的脚步近了,贯彻落实时间也快了。(不多说了,每天刷新闻就好)
3)业绩企稳。
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从去年开始持续不断地业绩预期下调,业绩达不到预期,至少需要1~2个财报周期确认,前几天看了百度和微博,这种传统、成熟的互联网模式已经出现了企稳信号。
如果让我排序的话,出现时间久、业务成熟的老牌公司会比新模式、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恢复快。
于是我们最快也要等到下半年初的时候,才能观察到业绩信号了——这和观察美联储的信号是差不多一个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机构确认业绩企稳并不需要等到财报披露的那天,他们会通过高频业务数据,找公司聊天提前预判。
对投资者来说,完全等到业绩企稳再出手,可能会损失空间。
总结一下
互联网行业是有存在价值的,只不过需要找到一个价格的底部。
针对这个周期的变化,触底需要观察的信号包括了:
情绪(目前大部分情绪已经触底,和美国相关的还需要观察);
实质性影响商业模式的政策落地;(还没有,外卖佣金下调有点那个意思);
业绩(这需要等财报或者有门路的自己去估计);
市场的趋势性下跌,对基本面投资者来说就是一台压路机开过来了。
也许有交易型快进快出的机会,但普通人是拿不到的。
压路机面前捡硬币是个技术活,很容易被压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