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近村子的小戲迷們也跑來一同學習桂劇基本功。一位小戲迷說:“老師們可真厲害!”
戲曲中的手勢以優雅見長。留學生仔細看着伍思亭老師(右)的手法,開始模仿。
鄧斐老師(左)教留學生們穿帔衣。
初步掌握了馬鞭技巧的留學生們自己編排了一小段節目。
伍思亭(左二)拿出團扇,教留學生們一套團扇動作,留學生們帶着十足的新奇認真學習。
Princess逐漸掌握了水袖的動作要領,幾次演練下來,越來越有“桂”味。
□本報記者李思靜 文
見習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陸仕臣 攝
30分鐘前,身着帔衣的辛巴維(威)留學生Princess Tsungayi Masinare因為跟不上老師的動作,拖着水袖大喊:“這太難了!”30分鐘後,經過反複練習,Princess把水袖折好,嘴裡念着口訣,配合台步,獨立完成了一次展示:“我做到了!”
3月3日、4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留學生代表跟随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的國家一級演員伍思亭、鄧斐,來到桂劇曆史上第一位劇作家唐景崧的故鄉——灌陽,通過桂劇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來解讀桂林,感覺中國。
在開始當天的桂劇學習之旅前,留學生們先去了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預習”桂林的地方戲曲文化。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Subinov Rustem是第一次接觸桂劇。在館内八桂戲韻廳的大幕前,Rustem把手機調到了拍攝模式,臉上寫滿期待。
大幕徐徐拉開,萬年台上的貴妃雍容華貴,兩個抖袖,端莊大方。非遺體驗館的講解員告訴大家,關于桂劇的起源,衆說紛纭,不過普遍認為出自靖江王府。明崇祯十年(1637),地理學家徐霞客來桂林就碰上王府舉行大型祭祀活動。他在日記裡寫道:“市酒傳餐者,夾道雲集,靜聞果在焉。”可見,對戲曲的喜愛早已融進了當時桂林人的血脈裡。
“這場演出的水準太高了,令人震撼,讓我們回味無窮。”從展廳出來,Rustem很快發了一條朋友圈,配文“優美的桂劇”。引來親朋點贊。同樣被桂林地方戲曲文化折服的還有Princess。在文場展區,她坐到一台揚琴前,擺出演奏的姿勢,招呼同伴幫忙拍照。
看到外國友人對桂林地方戲曲的喜愛,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中心主任張樹萍感到由衷高興。她說,團隊正在探索一條桂劇傳承發展與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的路子,此次留學生走進非遺館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讓世界了解桂林非遺,讓桂林非遺走向世界,是我們非遺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将繼續以開放、包容的理念,在文化道路上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級旅遊城市。”
到了灌陽,留學生們開始學習桂劇了。兩位老師給留學生們穿好帔衣,教他們形體基本功——水袖。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這邊廂Princess還在跟着鄧斐老師埋頭苦學,那邊廂哈薩克斯坦留學生Kurmanov Bakhtiyar已經能跟上伍思亭老師的動作,熟練翹起了蘭花指。“我現在對桂劇了解了很多。這些動作非常特别,沉穩又流暢,包括昨天看到的演出,根本移不開眼。我非常喜歡桂劇,我要分享給媽媽。”Bakhtiyar說着,沖着鏡頭又展示了一遍自己所學動作。
這是留學生們第一次接觸桂劇,也是兩位桂劇表演藝術家第一次指導外國學生。鄧斐說,看到留學生們認真學習的态度,他很開心。“我們一個手勢、一個動作地去教,他們也認真地學,盡量做到完美。我能感到留學生對桂劇的喜歡,對中國文化的喜歡。我們也希望能借這樣的機會,讓桂劇走出國門,讓全世界都了解我們的曆史文化。”伍思亭還補充說道:“這一次活動也讓我感受到了我們的地方戲曲藝術在弘揚與發展上還要做更多的探索,比方說讓外國友人融入其中,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桂林地方戲曲藝術的魅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王玥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着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展現。此次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不僅加深了學校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桂林文化的體驗與熱愛,更助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促進了中外民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