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3/10
導語
中國要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供應鍊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對外依賴已經刻不容緩。
作者丨王小西
責編丨杜餘鑫
編輯丨别 緻
近日,各家車企開始公布2月份的銷量成績。2022年3月8日,乘聯會也釋出2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但是,我們發現,2月廠商零售銷量榜TOP10中,并沒有出現長安汽車的身影。
我們知道,1月份長安的兩款SUV,CS75PLUS和CS55PLUS才雙雙突破了3萬輛大關。到了2月,這兩款SUV均出現詭異暴跌,銷量分别下跌2.25萬輛和2.48萬輛。是以,究竟發生了什麼,讓長安汽車這個月的銷量成績受到如此大影響?
其實,答案也很好猜,“缺芯”。就在今日,一份疑似洩露出來的名為“長安汽車各部門呈報件” 的檔案圖檔,讓我們了解到,長安采購中心對“缺芯”嚴重情況做了上報,“缺芯”問題,已經提升到了公司最高上司決策層面。
1
“芯荒”3.0?
從名為《關于博世等涉芯供應商供貨不足導緻銷售資源嚴重差缺的報告》檔案圖檔中,可以看到,“受涉芯類零部件持續供應緊缺,特别是2月份以來,博世安全氣囊控制器、EPBI等物資短缺最為嚴重,導緻産量持續大幅下滑,市場終端資源嚴重不足。需立即采取對策,解決目前供應危機。”
采購中心呈報給上級部門,這就說明問題已經無法内部解決。而且,作為行業公認的中國品牌領軍之一,長安汽車本月兩款銷量暴跌的SUV車型,市場口碑一直表現良好,近期也未出現任何重大的品質安全問題。是以,暴跌對于發展勢頭正好的長安汽車來說,無疑是非常頭痛的問題。
其實,也不光是長安汽車。就在3月8日,長城汽車的官微釋出2月份銷量快報的同時,也特意聲明,“2月,收春節、博世ESP供應短缺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長城汽車産能受限,目前正采取積極措施,力争快速解決零部件供應問題。”
問題都是相似的。公社近日的C次元公衆号文章《缺芯不是絕症,但也沒特效藥丨電動車新危機》就提到,去年8月因東南亞疫情蔓延後,遍布在東南亞的晶片封測廠基本上受到波及,第二波汽車晶片危機觸發。而受影響較大的博世,其中國區總裁竟然在朋友圈公開上演“想跳樓”的橋段。
而且,剛剛才開年不久,蘇州疫情便導緻蘇州部分工廠停工,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亦有員工确診新冠,再加上供應鍊中晶片經銷商們“加價囤貨”愈演愈烈,長安、長城自然很難拿到晶片了。
根據日前央視财經再次對汽車晶片市場的調查,汽車晶片價格全線上漲,原本20元汽車晶片甚至炒到了近3000元,已經成為車企的“不可承受之重”。
再來看看長安汽車終端銷售情況。根據乘聯會的批發量資料,長安汽車本月批發量也大幅下滑,産能上出現嚴重問題顯而易見。畢竟,4S店終端方面訂單不錯,隻是交車困難。是以,銷量暴跌問題凸顯了近期讓所有車企都比較頭痛的供應鍊安全問題。
2
“芯荒”對策
正如我在去年年底《為了活下去,供應商倒逼整車廠漲價》中所寫,“供應鍊危機也暴露了從上到下每一層的互相依賴關系,并強化了所有參與者的重要性,包括那些小微企業。”
2月份,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曾預測,晶片短缺有望在下半年緩解。徐大全當時表示,2022年的晶片供應仍将無法滿足主機廠的所有需求,今年的汽車産量仍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晶片供應量。但是,随着晶片廠商新的産能投放,晶片短缺的情況有望在下半年得到緩解。
但是,長安這次“博世安全氣囊控制器、EPBI等物資短缺最為嚴重,導緻産量持續大幅下滑”,确實超出預期,讓我們對内情充滿疑慮和好奇。
而從去年開始的“缺芯”,讓行業內所有車企都面臨供應鍊的保障問題。這次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因為博世的晶片短缺而導緻産能“卡脖子”這件事,也再次提醒中國品牌,供應鍊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要。
說到底,中國要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對外依賴已經刻不容緩。
去年10月份舉辦的“2021中國汽車供應鍊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就表示,未來大陸的汽車供應鍊将呈現三種發展趨勢,其中之一就是通過融合創新,在供應鍊新興領域形成核心技術競争力,逐漸擺脫對外依賴。
我們知道,2022年長安汽車銷量目标約為235萬輛,同比增長10%。而且,根據長安方面的計劃,到2025年,長安汽車年産銷将達到300萬輛。未來五年,長安汽車将陸續推出26款全新智能電動汽車。三年内,長安将開發轎跑、SUV、MPV以及其他形态的新物種,共11款全新産品。
而長安要達成這些目标,供應鍊安全問題也是特别重要的基礎和“護城河”。這早已經引起了長安集團上司的高度重視。
從長安汽車本身來說,也在不斷加大投資和投入。在智能化和電動化方面,長安汽車每年将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十一五”至今,已累計投入超過1100億元。
目前,随着全球局勢日益動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類似“妖鎳”事件的發生等等,汽車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價格飙升,會讓汽車行業2022年變得更加“不确定”。
而今年的全國兩會透露的資訊表明,多位代表從內建電路産業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建立标準體系等方面建言獻策,希望解決晶片等“卡脖子”難題。我們相信,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視,一定會加速汽車行業擺脫依賴、自主創新技術的快速發展。
王小西
比天空更遼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