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在我們現代社會,男性一般留短發,而女性習慣留長發。男性的短發習慣形成的時間并不久,也隻有百餘年的光陰而已。

但女性的長發習慣卻保留了數千年,即使是如今這個多樣化的社會,長發還是在女性群體中十分普遍。

女子的一頭秀發一直以來被視為女性的一種驕傲,它是青春年華的象征,同時也代表着大陸深厚的文化底蘊。

自古以來,中國人蓄發,绾發,為此發明了種種發式。同時,為了增強發髻的美感,以及更好的固定各式發髻,人們又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發飾。

在千百年的流傳之中,各個曆史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女性發型發飾文化,為我們直覺的了解,每一個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提供了一個視窗。

在不同的時期,女性的發型、發飾文化的差異有多大?它們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呢?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一、青絲蔓蔓,驚豔了多少韶華芳年

人類蓄發并绾發的曆史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

當時的古人類已經會留簡單的發髻,并且,在新石器時代,随着磨制石器的出現,人們還用玉、石、骨等材料磨制各式各樣的發飾。

盡管那個時候的加工工藝十分落後,制作出來的發飾精美程度與後世無法相提并論。但是,正如那句話所說:從零到一的意義,遠大于從一到一百。

在先秦時代,随着人類逐漸走進文明社會,人們的審美水準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是以形成了變化多樣的發式文化。

在當時,人們之是以喜歡蓄發,是和神靈崇拜有關的。當時的人們崇拜自然,同時也對生命滿懷敬畏之心。

是以對于人身體上的毛發十分重視,認為這些東西得之于天,以後也要還之于天。

在當時,一個人要是被剃掉了頭發,那這個人要麼是一個瘋子,要麼就是因為犯罪而被施以刑罰。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既然蓄發,就要考慮怎麼打理頭發。中原民族是不允許披頭散發的,當時的一些周邊民族,比如古越人,就有斷發紋身的習俗。

而在中原人看來,隻有野蠻人才會這麼做。是以,中原地區的居民大多會打理自己的頭發,在商代的時候,人們習慣性的留辮子,這種發式不分男女,都可以使用。

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一個玉人,就留有長辮,但辮子不是垂落下來的,而是盤在頭頂,再用一個冠箍住,這個冠也沒有頂,就像一頂生日禮帽。

也有的婦女會将頭發做成前後兩個發髻,前面的高挺,後面的略小。而有的女性,兩鬓秀發會垂肩上卷,再在頭上戴一頂無檐冠。

到了周代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婦女的發式仍以發辮為主,而在具體的辮法上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歡将長辮結環,有的人喜歡将其下垂,當時也已經出現了雙辮。

甚至于說,有的人會覺得辮子還不夠長,是以會再接一段假發,以使發辮可以垂過膝蓋。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關于秦漢時代的發式,有大量的出土陶俑及壁畫為例。至于秦朝,目前了解最多的是男子的發髻,畢竟有幾千尊兵馬俑提供參考。

女子的發式在漢代有了一定的發展,當時出現了名目多樣的發髻,比如飛天髻、同心髻、縷鹿髻、三圓髻、九鬟髻、十二鬟髻等。

飛天髻是一種高聳的發髻,要将頭發挽到頭頂,再分成多股,挽成彎曲的環。

而縷鹿髻就是一層層如同輪子一樣,從上到下,一層要比一層大。九鬟髻和十二鬟髻就是将頭發梳成多個環,這一發式在當時比較受青年女子的歡迎。

到了魏晉時期,出現了百花髻,這種發髻的造型如同花朵一樣,是以得名。還有螺髻、反绾髻,螺髻起源自佛教,而反绾髻是一種将發髻從後往前绾的發式。

隋唐時期的發髻種類也不少,比如高髻、盤桓髻、蟬髻等,這幾種發髻都傳承自前代。

而隋唐時期創新的發髻有淩虛髻、祥雲髻、歸秦髻、烏蠻髻、百合髻等十多種發式,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經無從知曉這些發式究竟是怎樣一個模樣了。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兩宋時期,禮教再次得到國家的重視,各等級的人都要按照一定的規範來穿着衣物,使用發式、發飾。

此時,有一種發式,是女子用布帛将發髻包住,稱為“包髻”,再在布帛上紮結花形。

此外還有盤福龍髻、雙蟠髻、鸾髻等一些具有宋代特色的發髻,而二丫髻、三丫髻是專門為女童設計的。

明朝的時候,發式比較單一,比較典型的是一窩絲,也就是将頭發直接盤在頭上,可以再加一個網兜将頭發兜住,這個網兜叫做“瓒”。

明代的女性還喜歡在頭上戴狄髻,這裡的狄髻其實并不是一種發髻,更像一種發冠。

狄髻起源于宋代,由特髻和冠子發展而來,一般用金絲、銀絲、馬尾、篾絲、頭發或者紙等材料編制而成,在外面覆寫着一層黑紗,形狀有點像圓錐,用來罩在頭頂的發髻上。

狄髻在明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穿戴的,隻有已婚婦女才能使用。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清朝的漢族婦女的發髻種類大多沿襲自明代,比較典型的是回心髻、垂髻。

其中的垂髻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就已經形成,其方法是将頭發垂在腦後,再在末端挽成一把,結成一個髻。

隻不過,漢代的時候這種垂髻是梳在背後的,而明清時期是垂在頸後或腦後。而在明清時期,往往隻有老年婦女才會梳這種發髻,直到現代,這種發髻仍然存在。

二、步搖徐徐,芳華總是風情濃

在原始社會後期,随着人類社會組織的演進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的祖先逐漸學會了怎麼将頭發盤束起來,而想要保持這種造型,就要有一定的工具輔助。

最早的時候,人們是用樹枝來固定頭發,這是後來的發飾的起源。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随着手工工藝的進步,人們已經不再使用樹枝來固定頭發,此時出現的是用石、骨做成的磨制發飾,以及用羊毛、麻等材料做成的頭繩。

最早出現的發飾是笄,到後來,簪和钗也陸續出現。笄是用來插住帽子或頭發的飾物,最開始人們使用的是骨笄和蚌笄,後來出現了石笄和玉笄,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笄。

中國出土的最早的笄來源于河姆渡遺址,這說明中國的發飾文化發源非常早。

在大陸古代,男子在成年之後要進行加冠,以标志其成年,而女子的成年标志就是及笄,一般情況下,女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要行及笄禮,之後就可以嫁人了。在秦漢時期,随着社會的進步,笄逐漸被簪所取代。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钗是一種有兩個分支的首飾,形狀類似于叉子,一般是用兩個金屬絲絞成一股,在結尾處還要用流蘇來進行裝飾,是從發簪演變而來的一種首飾。

《後漢書》曾說:“古人助蠶,戴玳瑁钗”,古人最為看重的就是裝飾有玳瑁的钗子。

在古代,宮廷貴婦還會使用一些精美的頭飾,比如華勝和步搖。華勝是一種首飾的稱謂,這裡的勝的含義就是婦女所使用的首飾,而華通花,合起來意思就是花形首飾,這種首飾的造型非常的華麗。

漢代的婦女喜歡在華勝上粘貼翠鳥的羽毛,這項工藝就叫“點翠”。

而步搖也是中國的傳統首飾,因為這種首飾在戴上之後,一走路就會晃動,是以取名為步搖。《釋名·釋首飾》寫道:“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

這種首飾一般都是用黃金制成,做成鳳凰、蝴蝶等動物的造型,加上流蘇吊墜,然後在上面點綴各種寶石和珍珠,其造型繁複,造價不菲,這就注定這種首飾大多數時候隻能是古代貴族身份的象征。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此外,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形成了在頭發上插梳子的習慣,在中國古代有兩種形制的梳子,一種就是普通的梳子,另一種叫篦子。

梳子與篦子在外形上乍一看沒有太大的不同,隻是在梳齒上,篦子要更細密一點。

因為細密,是以篦子的清理效果好,往往被用來刮除頭發裡的頭屑和虱子。但同時,篦子也是一種裝飾品,被用來固定發髻,而且往往這種篦子的制作工藝都十分講究,成品比較精美。

一般而言,梳和篦都是用竹木材料制成的,而從古至今,人們使用過的材料包括并不僅限于石、骨、玉、象牙、金、銀、犀牛角等材料。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篦子的形狀主要都是馬蹄形,在隋唐時期,流行梯形的篦子,而宋以後,又以半月形為主。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在梳篦之外,還有額飾。這種飾品裝飾在額前,起一個壓發的作用。額飾的起源同樣很悠久,有數千年的曆史,最早也是用骨頭和貝殼等材料制成的。

到後來,出現了金、銅、犀角等不同材料的額飾。變化最大的是明朝,這時候的額飾演變成了額帕,額帕就是用烏绫紗制成的絲巾。

使用的時候,用額帕從額前系到腦後,包住額頭和前頂的頭發。

額帕不一定就是單調的一塊布,上面也可以通過添加裝飾增強美觀性,在增添便利的同時也能滿足婦女的愛美心理。

在三代時期,大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冠服制度,出于對儀容的重視,發式和發飾得到人們較高的關注,都在走向精緻化。

越往後發展,各種發髻的樣式就越豐富,發飾也越來越精緻。直到隋唐時期,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高度。

唐朝時期的女子發式及其裝飾是最豐富的,不僅是前代的成果得到繼承,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紅顔自古愛高髻:一襲青絲,一支瓊簪,蕩漾了多少伊人柔情?

在唐朝以後,由于封建社會的思想狀态趨于保守,發式及其裝飾文化也沒能産生突破性的發展。

在清朝時期,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國的發式文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整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曆史悠久的發式文化不僅在古代社會熠熠生輝,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當代人的生活。

隻不過,由于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現代女性的發式及其裝飾文化趨于簡潔,并因為西方文化的影響,有着更為豐富的風格特征。

發式及其裝飾文化的演變,反映出的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水準的發展與一個民族的審美特征,其越是豐富多樣,越說明一個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女子發型發飾綜述》

《淺談中國古代首飾的演變及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