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蔚來、特斯拉紛紛成立保險經紀公司,看中了什麼?

頭部新能源車企紛紛切入保險中介市場。

比亞迪、蔚來、特斯拉紛紛成立保險經紀公司,看中了什麼?

繼蔚來汽車今年1月成立蔚來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後,“比亞迪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也出現在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3月初釋出的企業名稱申報登記公告中。此前,小鵬汽車在2018年7月便成立了廣州小鵬汽車保險代理公司,特斯拉則在2020年8月成立了特斯拉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一些傳統車企也成立了自己的保險中介公司,比如上海汽車集團保險銷售有限公司、北汽鵬龍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衆誠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不過,傳統車企入局保險中介公司,側重點或更多在銷售服務關節。相比之下,新能源車企的入局,或能攪動更多水花。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想起前些年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進軍保險中介行業。阿裡、騰訊、美團、京東、滴滴等,無一不是通過保險中介進場,同時也開始參股保險公司。而在車企方面,去年4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頂格入股合衆财險獲監管部門準許,拿下合衆财險33.33%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時間,各新能源車企熱衷的是保險經紀公司,而非保險代理公司。兩者之間又有何差別?簡單而言,保險代理公司是接受保險人的委托,向保險人收取傭金,并在保險人授權的範圍内代為辦理保險業務。而保險經紀則是為投保人拟訂投保方案、選擇保險人、辦理投保手續等。

原保監會曾發文稱,保險經紀公司是一種市場化的制度安排,能夠有效深化保險市場功能和提升保險市場效率。它們貼近市場、貼近保險消費者,熟悉特定領域風險,可以推動創新承保機制,拓寬保險覆寫面;可以推動開發保險産品,有效滿足保險消費者需求;可以推動改進保險服務體系,提升保險業服務水準。

一位保險業内人士告訴澎湃新聞,目前車企參與車險業務主要是通過成立經代公司,這樣可以将車主轉化為車險使用者,并借助自身在技術和資料方面的優勢,與持牌保險公司深入合作進行産品的設計與研發,同時借助保險公司的線下網絡,做好理賠服務,提高車主使用者的粘性,挖掘車後市場價值。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向澎湃新聞表示,對新能源車企而言,從生态圈閉環的角度看,保險是很重要的一塊,是以他們想切入保險行業。但目前保險公司的牌照相對還比較難拿到,是以大家首先從經紀公司等切入去擷取相關的保險類牌照。

在朱俊生看來,新能源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科技化智能化的水準高。這些車企既是車廠,同時通過硬體又可以擷取到大量的使用者資訊,對于未來新能源車險的定價、承保、風險防控等有自己的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教授石曉軍對此也有相同看法。他向澎湃新聞表示,汽車公司它也不能自己開發一個保險産品,在中國現在強監管的條件下,自己成立一家保險公司不現實。即使允許它成立,也難以很快開展工作,因為面向全國來做産品銷售還需要線下布局。保險經紀公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現在中國的保險中介牌照也有升值空間。通過這個“紐帶”也能實作保險産品。

“新能源車企擁有豐富的資料資産,成立保險經紀公司,可以将其作為一個紐帶與保險公司相連結,便于新能源車企和保險公司共同開發好新能源車險産品。保險經紀公司可能會便于做一些個性化、偏産品創新類的工作。”石曉軍說道。

其實,特斯拉早在美國多個州推出了自己的保險産品。據特斯拉官網介紹,其推出的保險産品價格具有競争力,旨在為特斯拉車主提供高達20%甚至30%的優惠。特斯拉最了解自己的車輛,因而特斯拉保險能夠利用自己汽車的先進技術、安全性和可維修性,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保險。特斯拉保險的定價也得益于其主動安全系統和進階駕駛輔助功能。

就國内來看,特斯拉暫時難以直接獲得保險牌照經營保險業務,因而其成立了保險經紀公司。蔚來汽車也推出了兩種可選的服務套餐協定,一種為“服務無憂”,一種為“保險無憂”。今年3月起,蔚來汽車的兩種“無憂”産品也迎來更新。簡單而言,這兩類産品除了單純的保險産品,更多的是提供增強保養、維修、維保代步出行,以及洗車、代駕和機場代泊等服務。

雖然當下各保險公司推出的車險産品也越發客戶體驗,除了保險“硬服務”,還有不少增值服務可選。但對于新能源車而言,車企自身提供的一系列服務則更具自身的優勢。例如,若車輛出險便可一鍵解決,在車輛保養期間可以獲得同車型的代步車等。

“新技術的應用,一方面确實提升了新能源車主的用車體驗,另一方對于相應保險産品的開發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新能源汽車以動力電池作為儲能裝置,車輛輔助裝置延伸至充電設施,在車輛使用過程中,除了傳統的交通意外風險,動力電池起火、爆燃引發的重大事故構成新的風險因素,對于這些風險,需要新的保險産品予以覆寫。”一位大型财險公司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與此同時,新能源車的客群相較傳統車也更加多元化,多元化帶來了新的保險需求,推動新能源車領域湧現出諸多創新性的商業模式。

去年年底,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産品上線後,一些新能源車主群裡紛紛傳出消息稱“車險保費漲了”。但澎湃新聞在采訪中了解到,專屬産品上線後,确有保費上漲的情況,但相關系數還是因地區、車型、出險情況等而異。

朱俊生指出,新能源車企寄托于保險經紀公司或者代理公司,通過這樣的牌照來切入保險業,為它将來在整個車企的這種大的生态商業閉環中去建構這樣的版圖來做一些規劃。新能源車企的智能化水準很高,他們更了解自己的車,在防災減損風險、控制方面是有相對優勢的,這些優勢未來如果能跟保險業更好的結合,進而挖掘現在新能源車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痛點,未來是有更多的合作的空間。

就目前而言,不同于傳統燃油車的“标準化”,各造車新勢力各有優勢,不同的車企産品差異較大,這也是當下一些車型車險保費漲價的一個因素。再者,許多新能源車零部件在維修時并非修理,而是直接換新,并且零部件之間無法共用,這也造成了維修成本的增加。

在石曉軍看來,新能源車企成立保險經紀公司或許隻是一個過渡階段。将來,新能源車企與合作的保險公司或許會通過雙方持股的方式,成立專門的新能源車險的保險公司。就新能源車險而言,保險公司單獨來做也不現實,它沒有汽車公司所掌握的資料。

(澎湃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