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洋主播看兩會】越劇為何被叫“中國歌劇”?洋主播扮相美極了

中新網北京3月10日電(童笑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戲曲藝術無疑是彰顯文化自信的絕佳代言人。

起源于浙江的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在國外有“中國歌劇”之稱。在倡導傳統文化“活起來”“走出去”的當下,越劇如何在保留核心靈魂的同時,打通與現代觀衆的共情通道,不斷擴大海外影響力?

此次全國兩會,中新社、中新網“洋主播看兩會”欄目特邀來自羅馬尼亞的留學生吳菲(中文名),來到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對話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探訪越劇的文化曆史,以及新時代下越劇發展的新思路。

【洋主播看兩會】越劇為何被叫“中國歌劇”?洋主播扮相美極了

王濱梅向特約洋主播吳菲介紹越劇。 臧辰庚 攝

王濱梅是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得主,長期緻力于傳統文化傳承的她曾針對目前中國戲曲院團面臨的困難,在各地做過多次調研,提出加大文藝院團項目創作投入,院團改革等建議。她希望,能借助越劇這一載體,利用好數字這一平台,做好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推動越劇民間外交。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王濱梅:這個《秋瑾》(我演得)像嗎?

吳菲:像,很漂亮。

王濱梅:越劇電視劇《秋瑾》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這一獎項為中國戲曲電視劇實作了零的突破。《紅色浪漫》《九斤姑娘》也是我主演的。九斤姑娘生下來就有九斤重,是以取名為“九斤”。這部《我的娘姨我的娘》由我主演,也是獲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平時你舞台戲看得多嗎?

吳菲:沒有。

王濱梅:以後有機會可以進入劇場,去感受一下。

吳菲:演了這麼多,您最喜歡哪個角色?

王濱梅:我還是比較喜歡《秋瑾》。演《秋瑾》的時候,我已經25歲了。但是我要塑造的是一個巾帼英雄的形象,還是有一點難度。秋瑾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她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近代,但和現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那個年代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女性還需要纏足。但秋瑾還能夠有這種精神境界,非常讓人佩服、欽佩和意外。

【洋主播看兩會】越劇為何被叫“中國歌劇”?洋主播扮相美極了

特約洋主播吳菲采訪王濱梅。 臧辰庚 攝

《九斤姑娘》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挑戰。她是一個16歲的小女孩,是以演的時候,我需要突破自身的外形限制,對我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也是一個挑戰。但是作為一個演員,可以嘗試不同的人物形象,走入他們的人生,其實也是很幸運的。

這裡是我們的樂隊排練室,旁邊有很多樂器。平時不訓練的時候,它們就會放在樂器盒裡。

這裡是一個錄音棚。現在很多的音樂制作,包括幕後伴唱或排練,我們都會在這裡先把音樂錄下來。因為剛拿到曲子的時候,一般需要排練走位、設計動作,唱腔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背會。遇到這個情況,我們會先錄制一個小樣,到時候排練的時候,會唱得更準确。

這裡還有一個小型的排練廳,一些排練折子戲或者戲曲小片段的演員,他們會在這裡練功。現在是一些青年演員在這裡排練。剛才你是不是也嘗試了一下甩水袖?

【洋主播看兩會】越劇為何被叫“中國歌劇”?洋主播扮相美極了

特約洋主播吳菲體驗越劇水袖。 臧辰庚 攝

吳菲:我覺得很難,是以戲曲演員真的很不容易。王老師,今年全國兩會,您提出了哪些建議?還是關于文化方面的嗎?

王濱梅:今年兩會,我的建議還是圍繞數字化和文化傳播傳承方面。相對于2020年,目前的演出市場慢慢恢複,今年年初我們各家院團都打出了展演和巡演的廣告,但因為疫情反複,劇場演出的變動性很大,已經售票的演出臨時延期或取消的情況發生多次。

結合這個問題,傳統戲曲也在尋找新的傳播方式。比如加大短視訊和演出直播等網絡手段的利用。從2021年我們小百花越劇院在短視訊平台新賬戶的資料和收益上看,我們看到了網絡傳播的廣泛性、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流量的變現能力。

但在網絡推廣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潛在問題。首先是平台的問題,目前公域流量的平台就是短、頻、快,但監管不專業,著作權益也缺乏保護;其次是準入門檻低,博眼球、粗制濫造的作品也比比皆是。我們創新傳播方式,目的是要弘揚中華傳統精髓,前提必須是守正,守傳統的根,正戲曲的魂。

是以此次兩會,圍繞如何更科學、更專業地傳播傳統文化,我有兩條具體建議。一是線上上,建議政府要提出要求,讓抖音、快手等各類數媒平台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内容的推流,對專業的傳統文化藝術團體進行認證。平台全年需對這些通過認證的團體推出的内容加大推流,完成一定名額,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傳統文化,并且要維護好精品藝術的創作知識産權。

二是線上下,建議政府加大對公交和地鐵等公共領域戶外廣告的引導和監管力度。在全年廣告投放中,充分對接文化主管部門和專業文藝院團,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内容的比重和覆寫面,對優秀作品和藝術家進行充分宣傳。通過這些線下的管道引流,實作流量轉化,進而更好、更科學地實作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弘揚。

吳菲:您認為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傳播,以及更好地“走出去”?

王濱梅:傳統文化特别是我們戲曲藝術的傳承弘揚,需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财政保障、設施建設、人才扶持等多方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保護和振興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人才梯隊培養上,我們各級政府和院團,非常重視人才梯隊的培養,在啟蒙階段依托藝術院校教學培養,進入機關的青年演員依托青春版劇目的連續打造、“新松計劃”等藝術大賽和專場的磨練,以及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打造等手段,來保證藝術人才的傳承發展。

在傳播普及上,浙江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藝術節展演、文化禮堂等多種方式培養年輕觀衆,培育市場。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搭建數媒平台,開展網上傳播,讓戲曲走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達到普及效果。

在對外文化交流上,我認為,隻要我們自己增強文化自信,做到守正創新,傳承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在國際上樹立最中國、最經典的美好形象。曾經在1954年的日内瓦會議上,周恩來總理還帶着新鮮出爐的越劇電影《梁祝》邀請廣大的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赢得了廣泛的好評。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内的大量優秀作品有信心,不必刻意迎合。我們要讓中華傳統文化散發出自身的魅力,吸引境外閱聽人。在樹立文化自信的同時,我們還要繼續秉持工匠精神,立足作品本身,把打造精品放在第一位,創造優質的内容,進行創新性表達,這樣才能真正實作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最終目的。(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