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想要睡個好覺正變得越來越困難。
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釋出的《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大陸差不多有3億人睡不好覺。失眠人群中,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睡眠問題最為突出。而縱觀全球,睡眠障礙率也高達27%(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這些資料背後,是每個個體在深夜的輾轉反側和心理煎熬。

大陸居民睡眠情況 圖源:《2021年運動與睡眠白皮書》
要知道,長期睡眠不足會引起或加大患心腦血管疾病、抑郁症、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損害認知、記憶、代謝和免疫系統。睡眠障礙不僅能引發和加重多種慢性疾病,其本身就是一種值得關注且損害很大的慢性疾病。
為了改善睡眠狀況,人們開始不遺餘力地尋找幫助自己改善睡眠的方式方法,比如規範作息、飲食調節、運動健身、放松舒緩,以及嘗試使用各種科技産品來幫助和改善睡眠,進而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面對全世界人民共同遭遇的難題,睡眠障礙這場“戰役”無疑已經打響。
3億國人睡不好背後,
一個大健康藍海市場正在浮現
3億國人睡不好,正成為醫療大健康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釋出的《全球睡眠狀況及睡眠認知最新調查資料和睡眠醫學最新成果》顯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0.9%的人需要藥物助眠才能入睡,睡眠障礙困擾着大量的人群。
但睡眠障礙很難治療。原因在于,睡眠障礙是許多疾病的綜合症狀表現,這些疾病包括抑郁症、焦慮症、恐懼症、精神分裂、可能因為代謝紊亂和免疫下降,以及一些軀體疾病,甚至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這些疾病成因所涉科室、分類均不同,對醫生的專業度要求極高。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導緻睡眠障礙在診療方式上存在三大困境。
● 一是專業的治療診所很少,且大多分布在大城市,難以惠及更多的人群。
● 二是睡眠醫學專業人才稀缺,且大部分在公立醫院的精神心理科室,使得患者就診困難且效率偏低。
● 三是大多數的就診過程缺乏資料和高效的一站式睡眠管理平台,這使得夜間資料監測體系缺失,并缺少遠端閉環生态管理,治療效率較為低下。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目前行業内有不少的嘗試。其中,正在興起的生活方式醫學逐漸開始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認可。
具體來說,生活方式醫學是通過幹預生活方式進行治療和管理疾病的新興醫學模式,其是指通過飲食、運動、壓力管理、戒煙以及其他各種非藥物治療方式控制疾病。這些改變并不複雜、耗時和昂貴,通過常年的措施,如提高鍛煉、盡量減少久坐時間、均衡的健康飲食、保持健康的體重、不吸煙、适量飲酒和維持社會交流等,就可以顯著提高健康水準。這種醫療健康方式,最近在全球廣受歡迎,被稱為生活方式醫學。不同于傳統醫學以疾病為中心,生活方式醫學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緻病原因為中心。
可以這麼了解,以前慢病病人主要是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情,而生活方式醫學則需要慢病人群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延緩和控制病情的持續發展。針對慢性疾病的成因,生活方式醫學主張通過對生活方式循證醫學改良,以非藥物、非手術的方式達到疾病預防、治療和康複。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而目前的慢病主要都是生活方式病,隻要改善了生活方式,慢病發生的機率就會小很多:臨床研究表明,強化生活方式幹預治療對心腦血管病和代謝性疾病的總體有效率(預防、逆轉、康複)超過80%,并能夠改變超過500個人類基因的表達水準,抑制促癌基因的表達,對惡性良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有明确的抑制和逆轉作用,有效提高惡性良性腫瘤患者的5年存活率。睡眠障礙作為慢病的綜合症狀,生活方式的改善将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在面對睡眠障礙這一慢病時,我們發現僅靠傳統的藥物療法難以達到良好療效,而通過心理+實體+幫助人們科學制訂長期有效的生活方式指導和幹預,再融合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網際網路技術,是可以實作睡眠障礙的逆轉和康複的。”速眠科技創始人韓振亞表示,随着生活方式醫學理念和技術的普及,可以預見慢病治療與健康管理将發生巨大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方式醫學更偏重在疾病預防這一前端,這與國家政策的趨勢是一緻的。近幾年,國家政策開始對疾病的防治落點前移,要求實作從治療到預防的轉變,對慢病亦是如此。例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确将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作為重要名額之一,要求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到2030年實作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不僅如此,大陸的養生理論也與生活方式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在大陸古代,中醫就有提出“治未病”的理論,意在強調防患于未然對于健康的重要性,《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另外,歐美的醫學理念也印證了生活方式醫學的可行性。據《英國運動醫學雜志》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以慢跑為主的運動生活方式對預防疾病有不錯的效果。例如每周慢跑50分鐘,可有效降低27%的過早死亡風險。除此之外,跑步也與降低30%的心髒病風險和23%的癌症風險有密切相關性。
可以看到,在政策和中西醫理論的加持下,生活方式醫學這一新興賽道正在逐漸浮現:其對于睡眠障礙治療或慢病管理為主的市場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進而也擁有了巨大的商業想象空間。根據沙利文的行業報告,2020年整體慢病管理市場規模4.1萬億,且仍在不斷增長中,這給了生活方式醫學賽道不錯的增長潛力。
依循生活方式醫學這一大思路,行業内的入局者們已經開始行動。
機遇與挑戰并存,
生活方式醫學賽道如何破局?
面對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空間,衆多企業紛紛入局生活方式醫學賽道。
不過需要提及的是,盡管市場前景看上去很美好,但生活方式醫學仍面臨着巨大挑戰。要知道,預防型健康管理已經提了幾十年,卻在此前并沒有成為市場主流。這背後除了國民健康管理意識有待提升之外,另一個難點在于如何做到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方案落地十分困難。這在慢病的院外管理領域,早有驗證。
那麼,在巨大挑戰之下,行業目前在如何破局?
網際網路大廠的做法是通過自身“網際網路基因”入局預防型健康管理領域。比如百度健康推出線上問診服務平台、糖尿病中心、百度健康醫典等産品,打造網際網路醫療生态;阿裡健康不斷完善醫藥電商模式,并推出自營業務“慢病福利計劃”等;騰訊則在慢病管理領域推出過糖大夫智能血糖儀等産品。各個大廠目前皆取得了一定效果。
除了網際網路醫療介入到預防型健康管理外,不少企業也在嘗試更進一步,即持續深入到醫學端。比如缦合·北京與領創醫療推出了缦合·北京領創生活方式醫學館,定位在高端醫療服務;生命說則是通過 E2B2C(Education-to-Business-to-Customer)模式為使用者提供生活方式醫學服務,現已在全球建立了21家健康管理中心……
速眠科技首次倡導通過生活方式醫學解決睡眠問題,“解決睡眠問題第一步是先學會睡個好覺。生活方式主要分為吃、動、睡,通過這三步的改善即可解決慢病問題,即通過幹預慢病患者生活的飲食、運動量和睡眠節奏,對患者進行科學的教育和訓練,讓患者知信行并逐漸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技巧和方法,找回健康狀态。”速眠科技創始人韓振亞表示。
以防治睡眠障礙這一慢病為例,速眠與中國睡眠研究會、京東健康,一起成立了京東健康優眠中心。該中心面向全民傳遞健康睡眠生活方式,開展網際網路義診服務,使用者在家就能擷取睡眠健康解決方案。另外,依托線上京東健康優眠中心、線下三甲醫院睡眠中心及優眠門診網絡,速眠在全國設立睡眠醫學專家基地,推動睡眠分級診療,以緩解睡眠疾病醫患供需沖突。
落地來看,優眠通過整合優質行業資源,打通了病人、醫生、醫院和資料,實行多學科診療,為患者帶來了更優質的醫療體驗,其主要展現在四個層面。
● 一是醫院層面:優眠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三甲醫院針對睡眠障礙的臨床診療建立了合作關系。
● 二是醫生層面:優眠門診中心彙集了百位國内外頂級專家,以及全國上千名優秀的醫學專家,通過開展跨學科診療模式,多學科聯合會診形式,為患者提供專業精準的診療方案,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
● 三是資料層面:優眠通過雲醫資料+AI診療+萬物智聯,實作來訪者的全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臨床治療資料便捷、可視、共享,實作訪者門診診療+居家治療的需求,為其提供清晰的治療方案。同時,優眠聯手京東健康APP,打造網際網路睡眠醫學中心示範專科“優眠中心”。
● 四是患者層面:優眠不僅遵從患者需求至上的品牌理念,優勢還在于它建立了院内院外、軟硬體一站式醫療綜合解決方案,是國内少有的研究型臨床集精神心理/内科/中醫的睡眠垂類全科門診。
但衆所周知,慢病防治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往往是影響最終效果的重要因素,加之慢病患者需要長期、密切的監護及管理,集中化的醫院并不适宜。這些都是慢病管理的難點。
睡眠障礙成因複雜,睡眠醫學涵蓋作為新興的交叉型學科,速眠為給使用者提供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幫助使用者真正解決睡眠問題,創新性結合跨學科診斷,以及多學科聯合會診,引進世界多所著名高校的腦科學研究理論成果,成功研制出運用脈沖磁靶向技術的速眠脈沖磁治療系統,進而解決慢性失眠患者的失眠障礙問題。
據悉,速眠脈沖磁治療系統通過32項權威專利認證,是行業内領先的實時監測與治療一體并通過NMPA認證的助眠“黑科技”,非藥物安全有效,達到改善睡眠品質、縮短入睡時間的真實療效,開創了全新的“資料采集-動态分析-智能幹預-醫患互動”全流程健康睡眠管理服務閉環,并将國際領先的CBTI治療政策認知行為療法與睡眠科普、音樂療法、正念冥想、放松訓練等有機結合,整合網際網路與睡眠健康行業資源,聚焦于為使用者提供睡眠健康專業、精準的健康睡眠服務,幫使用者重新找回丢失的健康睡眠生活方式,實作居家享受健康睡眠。
打造診前的主動睡眠管理(穿戴式裝置、睡眠環境管理),診中的失眠精确診斷與幹預(量表評估、醫療監測),診後的睡眠管理與服務(解決方案、院外健康管理),為患者端、醫院端提供全流程的健康睡眠管理系統,進一步打通線上與線下服務、院内與院外管理,這帶來的好處是真正實作醫療多場景融通,更精準、更貼心、更便捷地解決千萬使用者的睡眠障礙需求。
資料可以一窺實際效果。自2014年以來,速眠已累計幫助患者減少藥物服用達到了300萬粒。
綜上可以看到,生活方式醫學在睡眠障礙這一困擾3億國人的慢病難題上具有明顯的效果。從睡眠障礙出發,生活方式醫學在更多慢病的預防與治療上将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中國大健康行業的革新與未來
自上個世紀90年生活方式醫學被提出以來,其在中國逐漸生根發芽,且有長足發展的趨勢。
從國内目前的大健康行業格局看,整個市場仍以醫院的醫療服務為主,但優質醫療資源始終是有限的,且存在因地方不同、因醫院不同導緻的資源配置設定不均等問題。是以現有的醫療條件無法有效滿足14億國民多元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
不僅如此,預防型的健康管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被市場和公衆忽略的環節,但在新冠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之下,人們對于健康管理的認知開始有所改善,健康消費熱潮開始有井噴的潛力。
更重要的是,大陸老齡化社會的加速來臨,慢病管理需求将持續提升。七普資料顯示,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已經達到了18.70%。而根據《中國城市人口健康報告》預測,到2050年,大陸60歲以上人口将超過30%,慢病防控的壓力還将加大。
針對這一挑戰,“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均提出了“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及明确了“降低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的發展目标。另外,《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推出,以及國家衛健委主導的《推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2020年工作計劃》對“中西結合,鼓勵中醫,從非藥物療法尋找救民之道”的倡導,皆在表明防控慢性病已成為大陸公共衛生的頭等大事。
在這個過程中,具有“非藥物”特性的生活方式醫學理念在慢性病防控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成為當下慢病管理的重要實踐,行業機遇無限。
當然,任何産業都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生活方式醫學作為新興賽道,仍然面臨着諸多挑戰,是以需要時間的驗證與沉澱。
在這個過程中,行業入局者們需要保持初心,不斷深耕與突破,方能抵達更遠的未來。
*封面圖檔來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