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這裡是杉響
去年這個時候,有一個很火的詞叫“網際網路造車”,當時百度、小米、阿裡、滴滴等網際網路公司紛紛宣布造車。而今年一開年,業界又出來一個熱詞,叫“車企造手機”。以吉利、蔚來為首的車企,開始紛紛下場做自己的手機。
比如,吉利宣布要投入100億來造手機,計劃于2023年推出産品。最近又傳出,吉利正在收購魅族手機。同樣地,蔚來汽車也要做手機,而且是從0開始造手機,拒接任何形式的貼牌。而且,不但是國内車企造手機,馬斯克也多次在采訪中暗示,特斯拉将進軍智能手機業務。手機名字都想好了,叫Model π。
從網際網路造車,到車企造手機,跨界競争已經成為業界的常态。

車企到底為啥要造手機呢?我們之前聊網際網路造車的時候說過,未來,資料就像石油那樣,是最重要的生産要素。目前收集使用者行為大資料的硬體端口,是手機;而下一代的主要端口,可能是智能汽車。網際網路造車,就是為了搶占下一代資料采集的主要入口。
反過來,車企造手機,同樣是這個邏輯。智能汽車的本質,是把汽車從機械裝置變成了電子裝置,所謂“軟體定義汽車,資料決定體驗”。誰擁有更多的使用者資料,誰就能更好地優化使用者體驗。更多的資料從哪裡來?雖然業界認為下一代主要資料入口可能是智能汽車,但那個時代畢竟還沒到來。
現在智能汽車都配備了中控大屏甚至是多塊螢幕,但大多數司機在開車時,操作還是相對較少的,使用者的主要行為資料還是在手機上。更何況,使用者是跟車待在一起的時間多,還是和手機在一起的時間多?是以,車企想要更多獲得使用者資料、優化使用者體驗,當然就得自己造手機。就像吉利李書福說的:“手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帶來車機更好地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夠推進智能座艙水準的不斷提升,進而幫助智能汽車競争力不斷提高。”
當然,除了資料擷取這個底層邏輯,車企造手機,還有着更現實的考慮。
你知道,智能汽車分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兩套系統。在智能駕駛部分,車企造手機的一個現實考慮是,降低流量成本。
智能汽車都會配備多個傳感器,比如小鵬最新的P5車型,配了32個傳感器,包括13個高清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音波雷達和2個雷射雷達。這些傳感器采集到的海量資料,需要回傳雲端來優化算法。因為要上傳的資料量驚人,而且,營運商對車企收的流量費比手機高得多,上傳資料很貴。
有條件的使用者,可以把車停到自家車庫後連接配接家裡的Wi-Fi,或者安裝自帶Wi-Fi的充電樁,但這樣的應用還不普及。如果車企自己造手機,那麼可以先把車收集到的資料傳到手機上,等人到了有Wi-Fi的地方再把資料上傳雲端,這就能節約不少流量成本。
除了智能駕駛部分的流量考慮,在智能座艙部分,車企造手機也有一個現實考慮,就是在和視訊平台談判時擁有更多的議價權。
現在的智能汽車雖然配有大屏,但使用體驗并不好。要看娛樂視訊,得借用投屏小程式,操作很麻煩。如果想在車機上直接安裝視訊APP,那車企得找到視訊平台去談。車載螢幕的規格五花八門,視訊軟體如果要去一一做适配的話成本很高,而智能汽車的銷量跟手機相比差了兩個數量級,視訊平台沒有動力去做這件事。車企實在要裝,那得按每個使用者數每月給視訊平台交費,這筆錢算下來也是肉疼。車企自己造手機,擁有了更大的使用者基數,這樣和視訊平台談起來也更有底氣。
甚至還有人開腦洞說,在未來,有可能手機本身就是智能汽車的核心部件。也就是,智能座艙裡不再需要配備智能車機了,手機就是車機。人一上車,手機折疊屏全部展開,就是一個車載大屏。再把手機一鍵切換到智能車機模式,實作車機的全部功能。而且,可以在車的中控、副駕、後排都設計好鑲嵌安裝手機的位置,車上的人人手一台裝置,不會互相幹擾,下車把手機拿走,當正常手機用。
更重要的是,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座艙,還可以實作随時更新。汽車往往要用十年以上,中間要更換晶片非常麻煩,往往是用個幾年就落伍了。而手機兩三年就換一次,可以随時對智能座艙進行更新。當然,要打造一個以手機為核心的智能座艙,車企也必須親自下場造手機,畢竟,汽車的核心部件不可以假手他人。
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說:“過去的車企在産品之外,比的是投放、管道。以後的車企,比的是誰的使用者觸點更多。”總之,不論是網際網路造車,還是車企造手機,都是為了盡可能多地“待”在使用者身邊。隻要你在場,就有機會。
相關話題會為你持續關注,今天就聊到這兒,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