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用戶端 張萌
“惠民保具有價格親民的普惠性與商業保險的補充性相結合、城市地域的專屬性與可保可賠的靈活性相結合,以及基本運作的商業性與産品設計的區域公共性相結合三大特征,是以推出後受到廣泛歡迎,但是也存在一些如資訊披露不完善、各地賠付率差距很大等問題,是以建議國家醫保局出台相關政策支援惠民保,同時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制訂行業标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送出了《關于規範促進發展惠民保的提案》。

鄭秉文主任
近兩年以來,“惠民保”市場快速崛起。資料顯示,2020年,23省83地開通112款惠民保、覆寫人次4000萬、保費收入46億元,2021年全年在28省122地開通177款、覆寫1.4億人次、保費收入140億元。
對于為何惠民保會在過去的兩年裡連續出現爆炸式增長,鄭秉文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是價格親民覆寫面廣,充分将普惠性與商業保險的補充性相結合,實作了商保和社保的銜接。
其次是将城市地域的專屬性與可保可賠的靈活性相結合,在産品價格、保障内容、既往症限定、特藥數量等方面實施一城一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第三是基本運作的商業性與産品設計的區域公共性相結合。
鄭秉文委員表示,盡管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但惠民保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訊披露不完善、各地賠付率差距很大等。在鄭秉文看來,惠民保最大的潛在風險是“逆向選擇死亡螺旋”。以惠民保為例,由于其不設投保年齡限制、既往症可保可賠,是以對惠民保有實際需求的人,很多是帶病群體或中老年群體,而該部分人群往往也最易發生理賠。這樣的情況下會導緻,年輕的健康參保人群因“不公平”感選擇不再續保,繼而參保池内非标體的占比越來越大,賠付額也越來越高,最終産品會因承保虧損不得不面臨停售、下架的尴尬,難以得到可持續發展。
是以,鄭秉文認為,惠民保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也需要未雨綢缪,防止出現由逆向選擇和死亡螺旋導緻的保險主體退出和市場一地雞毛的後果。是以他建議:
第1, 建議國家醫保局出台相關政策支援惠民保。惠民保覆寫人數和保費收入的規模已不是2015-2019年那時可同日而語,已不能退回來,且已有7年的經驗積累。很多地方醫保局持不反對不支援的“中立”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吃到“定心丸”。中央政府表态意味着地方政府提供資料支援等将會一順百順,有利于增強個人參保信心和提高參保率。
第2, 建議國家醫保局允許和鼓勵各地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保費。目前尚未使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保費的地區約占40%,他們在等“上面”政策,如果全國所有地區惠民保享有個人賬戶的支援,這将是提高參保率和規避逆向選擇的實質性支援,同時也增強了地區間惠民保的公平性。
第3, 建議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制訂行業标準。有些地區惠民保賠付率很高,而有些則很低,這兩個極端都有可能導緻出現逆向選擇。比如浙江省去年出台檔案對賠付率提出基本要求。